阅读历史

204 税务总司

作品: 明朝大昏君 |作者:随遇而安写手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5-11 22:00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因为土地部的成立,整个朝廷目前显得很混乱。

土地部和市舶总司的成立又不一样。

市舶总司虽然也是一次大改革,但市舶总司是把原来的市舶司统一起来,最多就是侵犯了地方官府的利益,还有市舶司驻守太监的利益。

大明朝的海贸政策一直是忽冷忽热,市舶司的收入也是有限的。而且市舶司的收入,基本上都被地方官府和镇守太监他们瓜分,朝廷各部门并没有怎么获利,在市舶司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。

所以市舶总司的改革,主要反对者是反对开海的那些官员。

就像是夏言。

朝廷重臣倒是没有那么激烈的反对。

但土地部却不同。

直接影响户部的权力,甚至还会影响兵部的权力。因为土地部除了耕地,包括林地、草地这些土地都会管理。加上土地部成立之后,就跟六部一样,都是正儿八经正二品架构。彭泽这个少保,太子太保,都察院左都御史亲自担任土地部尚书。

彭泽的这种选择,让土地部的地位大大提升。

毕竟彭泽的地位在那里。

如果说朱厚熜刚刚登基的时候,彭泽的资历和地位还不是太显眼。那么随着大量的老臣离开朝廷,彭泽在庄田清查当中立下汗马功劳之后,嘉靖五年的彭泽在朝廷当中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。资历、功劳、级别完全可以和那些朝廷重臣平起平坐。结果是水涨船高,彭泽负责的土地部地位也是非常特殊。

六部都不满意。

市舶总司是一个正三品架构的部门,是户部左侍郎吴廷举负责。名义上还是要听从户部的命令。但土地部却是堂而皇之的和六部平起平坐。虽然现在土地部尚书,还没有资格和六部尚书一样,但这是早晚的事情。

因此六部当然是排斥土地部。

六部可不愿意朝廷变成七部,这样就是变相的削弱他们这些六部尚书的地位。

大理寺和通政司就更是讨厌土地部。他们两家都是朝廷重要部门,两家负责人大理寺卿和通政使都是大九卿,可就算是如此,他们也不过是正三品架构。你一个新成立的部门,凭什么品级跟六部一样,直接压倒他们。

当然有抨击的,就有眼馋的。

一个正二品部门的出现,现在确定的只有彭泽一个尚书,还有地方土地司的几个人。按照朝廷部门来说,土地部还能够设立两个正三品侍郎。京官,还是正三品,多少人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。京官当中那些从三品的官员、正四品的官员,还有大量正二品的地方官员,都对于这个位置感兴趣。

因此这段时间土地部成为了最大的话题。

“英之兄(姚镆),这是陛下的意思?”

“明公,有陛下的意思,但我也认为我朝税收应该要统一。”

因为土地部的事情,朝廷纷纷扰扰,费宏这个内阁首辅也是很烦。

毕竟官司老是打到御前。

朱厚熜这个皇帝不搭理这些事情,那么费宏作为内阁首辅就要负责起来。当然也有很多人走费宏的门路,希望能够成为新成立的土地部侍郎。费宏这个内阁首辅虽然没有杨廷和那么有权势,但再怎么说也是内阁首辅,还是有很重的话语权。

这段时间费宏本来已经很烦,姚镆这个嫡系大佬,又给了费宏一个震惊的方案。

姚镆准备上奏,历数朝廷税收的弊端。认为朝廷应该成立专门收税的部门,把全国的税收统一起来。姚镆在上奏之前,先跟费宏通气。

因为两个人是政治盟友。

以前两个人的情况是,费宏在朝中,姚镆在地方。现在两个人都在朝中做官,当然是要紧密配合。费宏颇为吃惊,不过毕竟是内阁首辅。而且从朱厚熜登基开始,到现在五年时间,朝廷变化越来越大。

费宏也习惯了各种变化。

所以稍微惊讶之后,费宏开始看姚镆的奏章。

费宏是才子,而且在中枢待了这么长时间,担任快两年的内阁首辅,对于朝廷政务也是相当熟悉。姚镆的奏章只是看一遍,就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。

“英之兄,你可想过这样会得罪多少人?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大明朝的税收体系很复杂,税收方式也非常复杂。

几乎朝廷所有的部门,都有收税的资格。从户部开始,兵部、工部,乃至于下面的太仆寺,都能够收相对自己部门的税。现在如果成立一个统一的总税务司,那么就会剥夺这些部门收税的权力。

不仅仅是他们。

地方上还有专门的盐茶这样收税的机构。

收税是一个很好的权力。

有了收税的权力,部门就有钱。虽然税都是朝廷的钱,但中间稍微做一些动作,就能够截留一部分钱,成为自己部门的小金库。这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,是一种潜规则。

现在你要把这个权力收上来,剥夺他们这个权力,他们怎么会高兴。

这一点姚镆清楚知道。

姚镆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,埋头只知道死读书的读书人。

但姚镆还是道:“大明朝税收体系太复杂,直接影响收税的效率。且很多部门都在收税,反而收税更加混乱。朝廷无法清晰的看到整体税收情况。把他们完全统一起来,朝廷就能够清楚的知道,朝廷每年的税收是多少,大明朝的经济情况如何。这样能够打破中间那些模糊的情况,制定明确的收税条款。朝廷根据每年税收的变化,判断全国以及各个地区的变化,及时做出改变。明公,若完成这一点,是大功劳,是可以名留青史的大功劳。不会比杨太傅(杨廷和)实施新政差,甚至未来史书上的评价会更高。”

改革大明朝税收体系。

若能够成功,这可不是小事情。对于大明朝来说,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大事情。谁能够完成这一点,都能够名留青史。姚镆是想干一番大事,但要完成就要得到别人的支持。

这里面有皇帝的支持,也需要得到内阁首辅的支持。

费宏陷入沉思。

名留青史,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。大明朝的读书人从开始读书,就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就知道要辅佐圣明君主治国平天下。

可是名留青史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。特别是改革,自古以来改革大臣真正能够善终的又有几个人。

改革就是新的利益分配。主要是从权贵这些既得利益阶层当中拿走利益,培养新的利益阶层。

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得罪人。

一旦改革不顺利,或者改革阻力太大,最后谁主持改革,谁就要承受罪名。皇帝是不会承担责任的,倒霉的都是改革派大臣。就算是改革顺利,皇帝最后也推出改革大臣平息众怒,稳定朝局。

因此费宏还是很谨慎。

本身费宏也不是杨廷和那样强势的内阁首辅。

可是青史留名,姚镆这句话一直在吸引着费宏。费宏成为内阁首辅也快两年时间,但在政治上基本没有什么建树。费宏是少年才子,从小就是被人一路称赞长大的。

也想做一些事情。

要不然多被人耻笑,后人会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建树的内阁首辅。说不定嘲笑自己在内阁首辅位置上就是一个摆设。

听着都不好听。

因此费宏想了想道:“此事陛下是如何说的?”

“陛下认为,未来户部要做的事情是,管理和监督太仓资金、制定各部门的预算以及负责对于各部门的拨款和对于拨款的监督、制定税收计划、制定全国经济计划等等。而税收、土地、农业这些具体的事情,则是交给具体的部门进行。以后户部制定怎么收税,税务总司负责收税。其他任何机构都不能干涉。”

“皇上是要对大明朝进行一次大改革。”

费宏叹口气。

碰到了朱厚熜这样的皇帝,是一种幸运,同样也是一种不幸。

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,一个不甘平淡的皇帝,在这样的皇帝下面当差,有机会跟着皇帝做出青史留名的大事情。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。

但越是这样的皇帝下面,当臣子越是不容易。

因为这样的皇帝,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想法,臣子很难改变他们。能够跟上皇帝思路的臣子,可以跟着皇帝一起走,皇帝会提拔重用他们。可是那些跟不上皇帝的思路,或者对于皇帝的想法有不同意见的臣子,最后只能是黯然的离开朝廷。

因为这样的皇帝,都是性格比较坚韧,强硬的皇帝。伺候这样的皇帝会非常累。

费宏认为朱厚熜就是这样的皇帝。

从朱厚熜登基开始,到现在才过了五年时间。但这五年当中,皇帝已经是改变了大明朝很多。在大部分臣子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,皇帝已经开始对大明朝进行改革。而且改革步伐并不慢。

到了今年越来越明显。

先是成立了土地部,接着要成立税务总司。还有之前的鸿胪寺改革,国子监改革,都是大明朝开国之后,第一次这样集中的进行改革。

“那么粮仓管理呢?”

“这个皇上没说。但皇上既然要让户部从具体事情上抽身,我想粮仓管理也不会交给户部负责。应该是让现在的总督仓场,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,全权负责全国的粮仓。”

姚镆和朱厚熜接触多了之后,也开始慢慢的琢磨皇帝的想法。毕竟现在的姚镆已经不是地方官,而是要时常跟皇帝见面的京官。在京城当官,必须要琢磨皇帝的想法,这是京官必须要学会的。

而且还真是摸到了朱厚熜的想法。

朝廷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那就是某些事情好几个部门都能管。结果是谁都不好好管,一旦出现事情就互相推诿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,该是谁的权力就是谁的权力,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。

而且皇帝对六部分权的态度很明显。

因此姚镆判断,皇帝肯定是要让粮仓独立出来。

“英之兄,我这边不会反对。而且会极力促成内阁赞成。但朝野还是会有很多反对声音。”

“明公,这一点我有心理准备。以彭部堂(彭泽)的资历、功劳,成立土地部还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。我也有充分的准备,只要在今年年末之前能够得到同意就很满足了。”

“你这么想就对了。”

…………

不管是成立土地部,还是成立税务总司,朱厚熜都把任务交给下面的大臣。

让彭泽、姚镆这些大臣冲锋陷阵。

成功了,那么按照朱厚熜的想法继续推行下去。如果失败了,就找下一次的机会。因此让姚镆负责税务总司成立的事情之后,朱厚熜又是每天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。

每天在武英殿处理两个时辰的政务,然后在文华殿进行经筵日讲。

听听那些才子讲课。

今天是翰林学士李时亲自给朱厚熜讲课。等李时讲课结束之后,朱厚熜就很随意的问李时。大明朝对于经筵弄得很正规,但朱厚熜登基之后,对于经筵日讲却弄得很平常。朱厚熜除了听课,还随时和经筵讲官讨论一些其他的问题。

“李学士(李时),你说说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,是忠重要,还是孝重要。”

“皇上,忠臣必孝子。不孝之人必然不会是忠臣,忠孝不分家,有忠必孝。然若真的到了忠孝不能两全之时,必取大者,也就是选忠。”

李时立马回答。

皇帝都问了,李时不管怎么想,那也不敢说忠孝不能两全,要先选孝,那不是找死。

当然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人这么有个性。三国志记载,曹丕有一天问臣子:君父各有笃疾,有药一丸,可救一人,当救君邪,父邪?。当时在场的大臣大部分都选择救君,不过邴原便毫不迟疑地答道:父邪。

但李时可做不到这么有个性。

“守制三年,从何而来?”

“圣人有言: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,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”

“守制三年,为孝之行。然因守制三年,丁忧三年,影响朝廷之事,是否孝大于忠。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明朝大昏君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