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492章 山东煤炭2

作品: 明朝大昏君 |作者:随遇而安写手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5-11 22:00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“讲讲山东这边的煤炭开采情况。”

“山东这边煤炭发现的不少。淄博、藤县(枣庄)、蓬莱、潍坊等地都有发现煤炭的报告,而且已经有人开采煤炭。不过目前来说,规模最大的当属淄博,有一定规模的是藤县跟潍坊。其他如蓬莱,虽然发现了煤炭,但因为地方政府禁止开采,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。”

山东巡抚衙门。

山东巡抚陈九畴,山东布政使杨守礼,山东按察使安馨,山东土地司司长朱纨,山东税务司副司长李默,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源清,巡按山东的右佥都御史何渊。

当然何渊参加会议不是为了讨论的。

自从都察院改革之后,何渊这样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按地方的,都不能插手地方政务。只有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。

陈九畴召开会议,就是为了山东煤炭的问题。

西山煤井的整改,带给陈九畴的震撼是非常大的。朝廷以往都不重视挖煤,甚至很多地方是禁止采煤的。可是没想到一个西山煤井的整顿,让很多人发现了采煤惊人的利润。

采煤现在的利润这么高。

而且朝廷决定,山东作为下一步煤矿整理的省份。

陈九畴当然也是非常上心。因此叫了一些关系此事的官员开会,听听目前山东的情况。给他们这些山东地方大员汇报山东煤矿情况的,是原山东左参政,现在被贬为土地司佥事的吕经。

虽然陈九畴贬了吕经,但对于吕经还是很器重。

陈九畴目前在山东丈量土地,有三个主力干将。一个是山东布政使杨守礼,一个是山东左参政刘源清,还有一个就是土地司司长朱纨。

这三个人各负责一条线。

陈九畴亲自处理卫所屯田的问题,左参政刘源清跟着陈九畴。杨守礼作为布政使,坐镇济南负责山东日常事务,给他们当后勤,保证后院不着火。其他田地丈量,是土地司的工作。

而山东土地司司长朱纨,在山东也提拔重用两名官员。

一个是原山东按察佥事,清查曲阜孔家田地的张岳。张岳已经从按察佥事,调到土地司当副司长。还有一个是原山东左参政,现在担任土地司佥事的吕经。

他们现在都成为了山东丈量土地的干将。

陈九畴想要听听山东采煤的情况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经。因为吕经之前是山东左参政,正好负责这些事情。果然叫来了吕经之后,吕经对于这些很熟悉。

“产量如何?”

“下官先说说藤县和潍坊那边。潍坊东南部地区,很早就有人报告说发现了煤炭。那个地方有一些煤炭是露天的,直接冒在外面。可是一直以来官府都是不允许开采煤炭,因此潍坊煤炭开采都是偷偷摸摸,规模很小。官府并不掌握具体情况,但臣担任左参政的时候,听说潍坊不少地方百姓冬天都是用煤炭取暖烧水。因此臣分析潍坊那边虽然是偷偷开采,但开采规模不会太小,产量虽然不会很多,但也不会很少。”

吕经真的是一个仔细的官员。

虽然办事情着急了一些,差点酿成了大事情。但能力还是有的。对

用好了,还是不错的。

当然如果没有能力,陈九畴也不会保吕经。

“再说说藤县这边。藤县南部地区有一个村庄叫枣庄,那个地方早在前朝的时候,就已经有不少小煤窑。后来朝廷虽然不支持,但也没有阻止。因此枣庄那边煤窑不少。当然地方官府不支持,枣庄的采煤发展速度也很慢。据下官在参政之时统计的情况来看,枣庄地区大致拥有三四十个小煤窑。这种小煤窑产量有限。一个小煤井一年两三千担的煤炭。”

“两三千担煤炭?三四十个小煤窑加起来,一年就有六七万担产量。那也是不小的数目。”

六七万担煤炭,那就是六七百万斤。

和工业革命之后不能相比。

但是目前手工作业的年代,一年六七百万斤的煤炭,还是很多的。

“是。山东这边的煤炭价格不能和京城比,大约只有京城价格的五六成。不过就算是五六成,枣庄这边的采煤一年也能够卖出万两左右。”

“嗯。”

陈九畴还是颇为意外的。

没想到一个根本不关注的小煤窑,竟然一年的产值就这么高。

按照吕经的意思,枣庄采煤工业发展有限,因为朝廷不支持。山东地区的读书人,还是比较遵纪守法的,或者说是比较顾及脸面的。既然朝廷不支持,他们就不会投钱开采煤矿。

朝廷不支持,还敢投入大笔资金采矿的,那都是宗藩、勋贵、外戚、中官这些有权有势的人。除了他们之外,敢于冒险采矿的,要么是胆子很大的人,要么是穷的叮当响的人。

陈九畴相信,一旦朝廷允许在枣庄采煤,一定会吸引那些有钱的地主。

他们要是发力,那么煤炭产量肯定会迅速增长。到时候枣庄的煤炭产业就不会是现在这点。

“下官最后说说淄博地区的采煤情况。淄博是山东采煤产量最高的地方,也是最活跃的地方。而且淄博地区采煤,千年之前就已经有记载。唐朝的时候,淄博地区采煤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。到了宋朝,淄博这边的煤炭产量已经是全国数一数二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淄博这边的采煤规模已经不小。甚至淄博地区,采煤已经有了规矩。采煤、运煤、卖煤、换粮食和布匹,都成为了产业。在淄博有专门的煤炭集市,作为煤炭买卖。”

陈九畴心中忧心。

煤炭改革,最难的就是这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方。

因为当地已经有很多利益关系。朝廷想要掺和一脚,从中收取利益,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利益。就连皇帝想要整顿西山煤井,那些煤老板都敢闹事。想要用京城混乱来逼宫,让皇帝和朝廷让步。

更何况是地方。

相比起来,那些采煤工业刚刚起步的地方最好。因为那个地方才刚刚起步,所以还没有形成利益链条。朝廷公布规矩之后,虽然也会有黑色产业链,但整体情况朝廷还是能够控制得住。

淄博,既然已经有如此历史,想要插手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吕经继续道:“据下官知道的情况,目前淄博拥有煤井超过150个。其中最大的煤井甚至深二十丈(七十米左右),光是挖煤的工人就有上百人。一天就能够采煤四五百担,甚至七八百担。就算是小煤井,都普遍深六七丈左右(二十米),挖煤工十来个人,一天能采煤二三十担。不过淄博地区,夏秋雨水多,煤井很容易渗水。不少煤井排不了水,因此到了这个时候就无法采煤。淄博煤井,每年有几个月都会碰到这种情况,因此这段时间就无法采煤。”

“淄博地区产量大致有多少?”

“不会少于150万担。”

“那就是说,淄博地区每年能够卖出十几万两的煤炭了?”

“这是最保守的计算。最近几年淄博煤炭,已经供应到了济南。淄博煤炭在淄博便宜,但来到济南之后,价格只比京城低了两三成。若是按照济南这边的价格,淄博一年卖出的煤炭价格快要达到三十万两。”

“嗯。”

陈九畴点头。

果然,以前没有重视煤炭,真是一个失策。

没想到煤炭产业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。可是这么多的产值当中,朝廷每年的收入有限。最多也就是收个进城税,如果有煤铺的话从他们手中收点钱。

可是能够大摇大摆开采煤矿,大摇大摆运输煤矿的,哪里是好惹的,背后都是有权贵支持的。那些进城税,面对一些大商家也是不好收取的。这样一来,这么大的蛋糕当中,朝廷基本上是看客。

难怪朝廷整顿西山煤井。

朝廷如此,地方官府也是如此。只有朝廷收取矿税,才能够给地方官府留下一定比例的矿税。这个矿税是一定要收的。因此陈九畴深吸一口气,道:“大家怎么想?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明朝大昏君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