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59章 督建应天府烟雨叹江山(3)

作品: 刘伯温传奇 |作者:陈然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1-23 17:17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这几句话让李善长听来很受用,他讳莫如深地笑了。正在这时,忽然听见一声大喊:“二位久候多时了吧?”

“主公……”

二人赶忙躬身施礼。

朱元璋笑容满面地摆摆手,令二人坐下,他也坐在位子上,又回身冲随行的卫士挥挥手,让他们退到五十步之外,听候吩咐。

寒暄已毕。

朱元璋眼望无尽的莫愁湖水,幽幽地对李、刘二人道:“二位先生随我征战多年,既是我的师长、兄弟,又是我的谋臣策士,我对二位的依赖很深……近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心头,我百思不得其解,于是想让二位帮我破解一番。”

李善长抢先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
刘伯温缄口不语。

朱元璋又望了一眼莫愁湖,略有些伤感地说:“这美丽妖娆的莫愁湖原本属于大元朝,再往前属于宋,再往前是五代十国,再往前还有无数……现在它属于我,以后也不知将归属于谁……它几易其主的症结何在?敞开窗子说亮话——我在思考元朝之失在何处?为何好端端的天下说乱就乱了,说亡就亡了。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?”

刘伯温心里一震,朱元璋想得这么深远,大大出乎他的意料,看来这曾经出家剃度过的小和尚、这曾经浪迹天涯的小匪徒着实不简单哩,起码,他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感,这一点比那身处累卵之危尚不自知的元顺帝不知要强过多少倍呢。有这样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一统天下,对老百姓而言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。

刘伯温心里这么想着,脸上不觉露出一丝笑容。这点微薄的笑容马上被朱元璋牢牢地抓住了,他不由分说便点刘伯温来答。

刘伯温不假思索地道:“我主能思考这个问题,为天下百姓之福啊!在下以为,元之大失在于元帝荒淫无道,失尽天下民心,激起众怒而反。古人云:得民心者得天下。反之,丧失民心者,天下必不久矣。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。大唐皇帝李世民有句名言——君为舟,民为水,水可以载舟,也可以覆舟。由此观之,民心才是治国之根本。元顺帝荒废朝政、滥收税赋,诸侯混战,天下百姓无以聊生,这才有大厦一日倾覆的下场。”

“说得好,精彩极了!伯温先生果然有真知灼见。”

朱元璋扬眉而笑。

李善长狡黠地一笑,未置可否。

朱元璋将脸转向李善长,笑容可掬地对他言道:“善长可有异议?”

李善长不动声色,娓娓道来:“主公,依在下愚见,朝代皆有气数,也就是天命。天命所归,必然是暴君死、新君立,气数将尽,纵然是有力挽狂澜之力也无法回天,无法扭转乾坤。在下酷爱读史,历朝历代的更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。如今元朝气数已尽,是天不保,真龙天子出现,自然大元要唱挽歌喽!我主以为如何?”

刘伯温猛地打个激灵,心道:这李善长真是厉害,明明在奉承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,却把话说得滴水不漏、严丝合缝,让人听来十分受用。这也是天赋与本事哪,刘伯温在心中自叹弗如。

朱元璋听了这话,不仅没表现出受用的样子反而沉默不语了。空气一下子变得很紧张,似乎三个人的呼吸声都可以清晰地听到。李善长心里也纳闷,平常惯使的挠人痒处的招儿怎么到了这时不管用了,难道朱元璋话里有话?而朱元璋心里揣摩的却是刘伯温的话肯切,句句是箴言,然而他把世间的道理看得太透了,他长着一双慧眼,没有什么东西能瞒过他的眼睛——那是一双集天地万物灵气于一身、汇日月精华于一体的眼睛。这双眼睛太敏锐了,朱元璋固然欣赏,需要那一双眼睛,然而却令人恐怖,人至察则无徒啊。陡然之间,朱元璋觉得他自己在刘伯温面前变得赤裸裸的。

李善长尽管花言巧语讨他欢心,但是朱元璋听得出来他说的都不是真心话,他故意让朱觉得他蠢笨不堪,比刘伯温逊色许多,然而这正是李善长比刘伯温高明的地方。毕竟李善长在朱元璋身边的时间要长一些,对他了解得入木三分。李善长明白,越是聪明人越让主子起厌烦之心,功高盖主的人没什么好下场,自古使然。朱元璋也十分了解李善长,对他打的这个小九九焉能不知?

像刘伯温这样一个集智慧、灵气、天命、人心、术数于一身的人物,是个多么可怕的角色啊!他有呼风唤雨的超能——这在鄱阳湖大战时已表现得淋漓尽致,他有未卜先知的能耐——朱元璋也早已领教过。

朱元璋心事重得犹如落雨天气的铅云,一朵朵地压着他的躯体,令他无法言语、无法呼吸。当他昏昏沉沉地走回内院时,混乱的思绪突然被一把剑劈空斩断,他的心也随之明朗起来。

新年很快来临。

一元复始的欢欣使人们忘却了种种的不快和困扰心头的愁绪。新春过后第四日,是朱元璋荣登大宝的吉日。这是刘伯温戒斋七日、焚香三天为朱元璋求取的,可算是个黄道吉日。

在这之前,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,李善长亲笔起草劝进表,请吴国公登基、进皇位,朱元璋拒不接受,李善长率文武百官长跪不起,朱元璋才以不忍拒众之意为由接受下来。

众人心中明白,大明朝开国宰相是李善长无疑了。

接着,李善长被任命为登基大典总司仪,主持所有仪式、庆典。

登基大典举行之地设在应天府紫金山的南面,面北靠南,依山傍水,造了一座九尺高的祭台。祭台共分三层,每层插九九八十一杆旌旗,由守旗官护卫。每层祭台上都用红毯铺就,极尽富贵奢华,让人眼花缭乱。

吉日吉时,朱元璋乘坐龙辇,在浩大的仪仗队簇拥下,众星捧月一般缓缓行至祭台之下。那仪仗队甚为光鲜威武,所乘坐的马匹全是清一色的枣红马,衣甲在阳光下夺人二目。

朱元璋缓缓下辇,行至祭台之下,双膝跪倒,行三叩九拜大礼,一步一拜,直到祭坛之顶。上设香案,供养着五谷牲畜。朱元璋焚香已毕,便祷告上苍道:“大明开国皇帝祭告天神……”

接着,朱元璋展开祭文,朗声读出来,祭坛方圆数里可闻。

然后,朱元璋起驾奔太庙,祭拜列祖列宗,并封谥朱氏四代祖先。

分别是:

尊高祖考曰玄皇帝,庙号德祖。

曾祖考曰恒皇帝,庙号懿祖。

祖考曰裕皇帝,庙号熙祖。

皇考曰淳皇帝,庙号仁祖。

封盘完毕,朱元璋想起了双亡的父母,不由得悲从中来,放声大哭,内心里大喊道:“爹,娘,你们睁睁眼,在九泉之下看看孩儿……孩儿重八如今做了皇帝了,爹娘,你们死得好惨。”

众人赶忙连扶带劝,才让皇帝止住悲声,他依依不舍地出了太庙,直奔社稷坛祭扫,祈求江山长治久安。

朱元璋终于行完了这一系列繁冗的礼节,最后坐龙辇回奉天殿,接受百官朝贺。

李善长率文武官员按序次排班迎接。

朱元璋宣读即位册书,其文如下:

朕惟中国之君,自宋运既终,天命真人起于沙漠,入中国为天下主,传及子孙,百有余年,今运亦终。海内土疆,豪杰分争。朕本淮右庶民,荷上天眷顾,祖宗之灵,遂乘逐鹿之秋,致英贤于左右。凡两淮、两浙、江东、江西、湖湘、汉沔、闽广、山东及西南诸部蛮夷,各处寇攘,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,已皆戡定,民安田里。

今文武大臣,有司众庶,合辞劝进,尊朕为皇帝,以主黔黎。勉徇舆情,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,即皇帝位于南郊,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,以是年为洪武元年。追尊四代考、妣为皇帝、皇后。建大社、大稷于京师。册封马氏为皇后,立世子标为皇太子。
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

诏书一下,文武百官欢呼雀跃,李善长率众人行三叩九拜大礼,三呼万岁,其势如排山倒海一般。

李善长捧上金册与皇帝玉玺,封马王后为正室皇后,世子朱标进位为太子。

而后,众人伏地听封。大明朝开国,必要大封功臣,安天下人之心。只听朱元璋款款言道:“封李善长为银青荣禄大夫、上柱国、录军国重事、中书左丞相、宣国公。”

“封徐达为中书右丞相,兼任太子少傅、信国公。”

“封常遇春为中书平章、军国重事、鄂国公。”

文武官员,依次加官进爵。

总体说来,分封还算公允,唯有对刘伯温似乎吝啬刻薄了些,只封他为太史令兼御史台御史中丞。

这其中大有文章在。

依朱元璋的性格,他多疑而又知人善任,何尝不知道刘伯温对于社稷是多么重要。然而,权衡再三,朱元璋还是狠了心不封刘伯温为公侯,却让他做御史大夫。

即便是这么一个品阶不甚高的官职,刘伯温也不愿担任,他闻讯后,马上去见朱元璋,欲辞去御史大夫一职。朱元璋起先以为刘伯温嫌官小,但刘伯温却诚恳地道:“陛下,御史大夫乃御史之长,重同相国,不可轻视,伯温自以为才疏力薄,不能尽其责,还望陛下另择人选。”

朱元璋再三规劝,刘伯温执意不从,无奈只好委以御史中丞之职。

刘伯温知道历代帝王都可以与臣下共患难,而不可共安乐,所以才有勾践灭吴之后文忠被赐死,聪明一些的臣子唯有功成身退,方可保得老于林泉之下,安度余生。刘伯温一直十分羡慕汉时重臣张良,他洞察世事,最后抛却世间一切名利,回归家乡,不知强过韩信之流多少倍呢!

刘伯温早已打算好了,待大明国扫清贼寇那一日,他便要学张良,将高官厚禄抛于脑后,隐退山林,过他那神仙般的日子。所以朱元璋对他的种种猜忌与试探,恰好成全了他,他十分满意朱元璋对他的冷落。

刘伯温只等时机成熟便向朱元璋递上辞呈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刘伯温传奇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