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07所有冲突都是因为利益

作品: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(全5册) |作者:李浩白 |分类:历史军事 |更新:07-20 16:45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暗沉沉的密室内,司马昭如雕塑般静默而坐,脸庞隐在浅浅的灯影里。

韦方领进一个中年汉子,满身精悍干练之气。他向司马昭介绍道:“这位乃是‘刺奸曹’中负责对蜀情报搜集庶务的师纂君。”

司马昭不紧不慢地问道:“你们‘刺奸曹’对伪汉搜集的情报究竟做到了何种地步?”

师纂显然是有备而来,滔滔而道:“启禀大将军:我们在益州内部潜伏最深、作用最大、代号为‘潜虎’的细作已经担任了五兵尚书一职,能够时刻介入伪汉最高的军事机密圈。而且,他已说动伪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郡实施‘撤围内敛’之策,将骆谷、褒斜谷、子午谷等谷口要塞拱手让出。他还获得了一幅伪汉绝密级别的《西蜀全境军事地图》,并已将它的复绘件送了过来。”

“这幅《西蜀全境军事地图》,本大将军听说过,它是由诸葛亮亲自主持绘制的,非常精确,纤毫无误。这个‘潜虎’能将它搞到,功劳委实不小!你们一定要好好嘉奖他!”司马昭眉角喜色顿溢,显得大是惬意。

“诺。”师纂又继续禀报而道,“代号为‘飞熊’的细作亦已在伪汉朝廷位列光禄大夫之职,对伪帝刘禅颇有影响力。代号为‘玄豹’的细作则继续发挥牵头衔接作用,一方面和‘潜虎’、‘飞熊’保持紧密联络,另一方面则以经商行走为名,在一部分益州郡县招揽到了不少返正归心之义士。”

司马昭满脸笑容,望向韦方:“韦君,看来‘刺奸曹’这几年在伪汉境内耕耘得很不错。这位师纂君想必也颇有勋劳。你把他们的‘功绩状’火速呈报上来,该怎么重赏你尽管提议,本大将军决不吝啬。”

师纂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:“师某恭谢大将军的倚重厚待之恩。”

司马昭摆手让他起来,开口直问韦方:“韦君,在‘刺奸曹’中,对吴情报搜集庶务是你亲自主抓的吧?他们那边的情形又是如何?”

“大将军,您应该知道,那一年逆贼诸葛诞叛国投吴,给我大魏在伪吴高层的细作潜伏事务造成了极严重的摧挫。这几年,我们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。”韦方只得实言相告,“而且,伪吴缺乏蜀相诸葛亮那样的精敏务实之士,所以他们各大军系的本域军事地图都是粗制滥造的,窃取过来也没有多大价值……”

“怎么?他们给不出精确的军事地图,我们就没辙了?那我们就要派善于绘制地图的细作潜进江东去实地测绘!这项重大任务你要给本大将军切实抓起来!”司马昭的脸上挂起了厚厚的一层寒霜,“本大将军准备对吴蜀两国同时发起双线出击,你在对吴情报庶务方面可不能拖了我大魏的后腿!”

韦方面色一白,慌忙伏地跪倒:“属下定当殚精竭虑完成任务。”

司马昭缓和了颜色:“本大将军还是听闻你在对吴细作事务方面做出了几个‘亮点’的,你且禀报给本大将军听一听。”

韦方急忙拭去满额的冷汗,定了一下心神,肃然禀道:“启禀大将军:我们‘刺奸曹’其实已在江东郡县方面布置了不少‘棋子’——

“豫章郡山越酋长张节愿率一万三千名部曲,以‘助北将军’之名做我魏军的内应;交趾郡尉吕兴愿在合适时机率部起义;武陵县土豪大户侯相严也愿率数千宗亲、部曲择时起义……”

“这些归义之士都有些零散啊……”司马昭双眉一敛,若有所忧,“单靠他们,是难以成事的。在伪吴高层,必须要有我们的细作安插进去,否则届时便做不到‘上下呼应’。上下不能呼应,那些‘棋子’就全陷入了‘死局’。”

韦方急道:“属下一定千方百计地在伪吴高层当中打进我大魏的‘细作’。”

司马昭微微颔首,沉默有顷,蓦然开口直问过来:“韦方,本大将军问你:难道我大魏内部就没有吴、蜀两国的奸细渗透进来吗?”

“启禀大将军:通过我们‘刺奸曹’的暗查密访,发现驻守弋阳郡的荡虏将军邓敦被伪吴陆抗暗中收买过去了。但他已被我‘刺奸曹’严密监控起来了。”

“师纂君,你认为我们对邓敦应该怎么办?”司马昭忽地转头问向了师纂。

师纂拱手答道:“启禀大将军:倘若能借邓敦之手实施我等的‘反间’之计,自然是最佳的上策;倘若他不能为我所巧用,就只能择机让他悄然‘消失’了。”

司马昭对他的答复很满意:“就照你讲的去办。”

雕花镂云的青瓷盆内,盛放着五六个大小不一、色泽透黄的香梨,全都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的,随时可供食用。

羊徽瑜略略扶着这张桌几,澄澈如秋水的目光投在司马攸方方的面庞之上:“桃符,你近来阅览群书,有何心得?”

司马攸神态极是恭敬:“启禀嫡母大人:孩儿读到《说苑》中先秦名臣师旷进谏给晋平公的一段箴言很有感悟——‘梁柱衣绣,民无褐衣;池有弃酒,士有渴死;厩马秣粟,民有饥色。近臣不敢谏,远臣不得畅。此皆亡国之兆也。’只愿后世历朝诸君以此为戒,万万不可重蹈这样的覆辙。”

“你答得很好。”羊徽瑜款款又问,“有何锦文妙诗让你触动生感么?”

“东汉名士赵壹有诗:‘河清不可俟,人命不可延。顺风激靡草,富贵者称贤。文籍虽满腹,不如一囊钱。伊优北堂上,肮脏倚门边。’道尽了衰世时的人间乱象,对孩儿大有触动。孩儿只望在我司马府辅治下,大魏境内永远不会再有此等寒士陌路悲凉之叹!”

“桃符胸怀贤相周公、萧何一般钩深图远、激浊扬清之志向,这让为娘甚是欣慰。”羊徽瑜浅浅笑着赞道,“对了,为娘还听闻阮嗣宗因推崇你的才德,甚至将他兼领的步兵校尉之职都谦让给了你?”

“阮大夫对孩儿的厚爱真是无以复加。”

“征东将军石苞还向朝廷提议,由你承袭你祖父大人、嫡父大人(指司马师)当年一脉相承的舞阳县侯之爵位?”

“嗯。这件事情,孩儿也只是听说而已。”

羊徽瑜唇角笑意一敛:“这是石苞、阮籍在竭力为你争取高居于司马府内的名分啊!”

司马攸容色一片沉肃:“这……这……嫡母大人对此有何指示?”

“依嫡母之见,对这些官职、爵位,桃符你接受下来亦无不可,但你一定要心明目净——你始终是安世的弟弟。”

司马攸呼吸一紧,缓缓答道:“嫡母大人讲得极是。”

羊徽瑜微微缓和了语气:“近来沸沸扬扬、万众瞩目的‘西伯再世、灵龟呈祥’之异象,你可瞧懂了么?”

司马攸在羊徽瑜面前不敢乱说什么:“请嫡母大人释惑。”

“这个异象一经诞世,你的子上父亲便会顺天而动、平吴定蜀、绍汉代魏,成为名符其实的‘西伯姬昌’。而‘西伯姬昌’,亦正是太祖武皇帝口中所讲的‘周文王’。‘周文王’之下,将会有‘周武王’与‘周公旦’。那么,依你自己之见,在司马府中,你应该成为‘周武王’还是‘周公旦’呢?”

司马攸宽阔的前额上立时冒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:“嫡母大人这么说,竟让孩儿手足无措了。”

“有些话,你的子上父亲不能对你说,你的元姬母亲也不好对你说。那就只有我这位嫡母来给你明说了。”羊徽瑜面色似玉雕般清冷凝静,“从嫡传名分上,你是故忠武公的嗣子,因此你可以当司马府的‘周武王’;从血缘、年龄上,你毕竟是你子上父亲的次子、胞兄安世的弟弟,所以你应该当司马府的‘周公旦’。这两条路,你准备如何选择?”

司马攸伏地叩首,恭然答道:“一切全凭嫡母大人为孩儿做主。”

羊徽瑜柔中带刚地点了出来:“你可记得这样一句古训——‘战乱之际,国赖长君’?”

司马攸全身隐隐一震,咬着下唇慢慢答道:“孩儿自知资望才能远远不及兄长,所以绝不会有丝毫非分之心的。”

羊徽瑜逼视着他:“哪怕将来会很多贪功逐利之徒‘拥戴’你,你也会毫不动心么?”

司马攸毅然答道:“孩儿将正身定性、深自砥砺、谨言慎行,始终不违庶子之道,如此可否?”

羊徽瑜的眼眶顿时暗暗湿润了。静默少顷,她从青瓷盆中拿起一个香梨向司马攸递将过去:“桃符,你讲了这么久的话,想必也口渴了——把这个梨吃了罢!”

司马攸接过香梨,心底忽有所动,不由得抬眼瞅了一下羊徽瑜,慢声念道:“《东观记》有云:‘孔融四岁时,与诸兄共食梨,而融辄引其小者。大人问其故,孔融答曰:“我小儿,法当取小者。”由是宗族皆嘉之。’”

羊徽瑜恍若未闻,仿佛累得有些不愿再多讲什么,只轻轻一叹,望着那盆香梨,久久发怔。司马昭、王元姬托付给自己的这桩差事,自己总算是完成了——可是,今天我们这样对待桃符,就真的很对吗?

碧玉池内,巨龟慢慢伸长了脖子,一口咬住司马昭抛在它面前的饭团,“吧叽吧叽”地啃了起来。

司马昭坐在池边,望着巨龟背上那纹路分明的九宫八卦图式,侧脸问向侍立在侧的司马炎:“安世啊,当年你祖父在世时,为父曾经和他有过一番对话。为父问他:‘为什么“龟龙麟凤”四大灵兽里,乌龟居然是排名在最前面的?’你猜得出你祖父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吗?”

“祖父当时一定是这样回答的:乌龟全身上载天文之图,下印地理之脉,壳体外实而内虚,有坎离之象,乃是天地阴阳和合而成的神物,自然应是名列四大灵兽之首。”

“呵呵呵……没有你说得这么复杂,你祖父只是这样回答的:‘因为玄龟在这四大灵物当中是最为长寿、最能自保的。’”

司马炎立刻朗声答道:“孩儿等必将继承祖父大人的遗志,把我司马府的雄图大业建成如周室一般绵延千秋万载!”

司马昭听罢,眼底亮光暗暗一闪:“原来果然是你在幕后一直推动何曾、郑冲、刘寔、魏舒他们不停地拥戴为父晋爵代魏……安世,你如此急切,就不怕适得其反吗?”

“父亲大人,不是我们在推动您晋公代魏,而是冥冥之中的天命在推动您啊!”司马炎毫不变色地讲道,“父亲大人难道没有留心觉察到,您身边处处都有天命暗示的‘玄机’吗?”

“孔子不言怪力乱神。你……”

“父亲大人,请看您的麾下:王基,‘王业之基’也;钟会,‘钟灵会秀’也;刘寔,‘刘汉称是’也;而魏舒,则是‘魏已输人’也……”

司马昭被他这么一点,不禁立时怔住了:这……这一切真是如此奇妙的巧合吗?难道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命在主导这一切?……

司马炎又敛容而言:“孩儿准备将自己的忠儿也改名了……”

“你要给他改成什么名字?”

“孩儿想把忠心的‘忠’字改成‘衷心拥戴’的‘衷’字。”

“胡闹。你做得如此露骨,会折损为父之清誉的。”司马昭微一摆手,“为父不希望我司马家中人落给他们任何口实。”

司马炎沉默着没有答应。

司马昭又强调了一句:“在没有彻底平吴定蜀之前,为父是绝不会虚受晋公、加礼九锡的。”

司马炎向他深深一拜:“请父亲大人让孩儿领命出征,替父亲大人前去平吴定蜀。”

司马昭缓缓摇头:“你未经大战,恐不能行。”

“父亲大人不能总将雏鹰永远养在窝巢里啊!”司马炎不甘心地说道。

“不必。你从自己的同龄人士中给为父推荐几位得力干才上来。为父想听一听你的见解。”

“启禀父亲大人:论领兵武略,羊琇、司马琏聪敏果锐,可为将校之职;论经纶庶务,郑默、刘弘笃实勤敬,可为参佐之职;论出谋制敌,张华、邵悌深衷足智,可受腹心之任。”司马炎侃然进言道。

司马昭故意又问:“何劭呢?何劭不是一直与你关系亲近吗?”

“何劭华而不实、疏而不谨,怎堪重用?纵然他与孩儿亲如骨肉,孩儿也不会乱举荐他给父亲大人的。”司马炎郑重而答。

司马昭面含深笑,伸出手来抚了抚司马炎的后背,赞叹而道:“安世,你既能唯才是举,又能秉之以公,为父甚是欣慰。”

正在这时,一名亲兵侍卫来禀:“太傅大人特来请见大将军。”

司马昭一听是叔父司马孚驾到,急忙吩咐道:“以锦垫步辇送太傅大人到此相见,安世,你代为父前去相迎。”

司马炎“诺”了一声,连忙匆匆而去。

不多时,只见银发披肩、气宇健旺的司马孚乘着一架铺了锦垫的红漆步辇,在司马炎的引领下,来到了碧玉池畔司马昭身前停下。

“侄儿恭迎叔父大人大驾光临。”司马昭一摆袍角,径向司马孚辇前屈膝跪下。

司马孚的目光从他身旁射了过去,投注在那只巨龟的背壳之上,旁若无人地问道:“这便是载有当年西伯姬昌推演八卦之图的那头万年灵龟?”

“正是。”司马昭跪地答道。

“好,好,好。”司马孚朗朗说着,同时将眼色朝左右一丢。周围的侍从尽皆会意,纷纷退出很远。

司马孚注视着司马昭两父子,沉沉言道:“子上,为叔今日赶将过来,只想当面问你一句话:在如今这‘西伯再世,灵龟呈祥’之异象的催动之下,你会不会真的一时头脑发热而‘以马代曹、绍汉自立’?”

“叔父大人何出此言?侄儿绝无此意啊!”司马昭大惊而答。

司马孚缓缓走下了步辇,喃喃讲道:“禅代?子上,你真以为禅代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事情?禅代的真正寓意是‘化家为国’!你登上新皇位,就等于向所有人士公开宣布这个天下是你一人的了!这意味着你从前的长辈、上司、同僚都要必须无条件地臣服于你了!他们先前见你时或许和你是平起平坐,或许只是向你躬身抱拳,然而你一旦禅代为帝,他们再来见你时便是三拜九叩、伏地应答了!你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,你一个动作就可以引起他们的震动——但你真的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和韬略,让他们从此心甘情愿地臣服顺从了吗?”

说到此处,他猛地一个转身就要向司马昭深深一拜:“换一句话说,子上,你受得起为叔这一拜吗?”

司马昭暴吃一惊,满脸冷汗地侧身避了开来,同时跨步上前向司马孚伸出双手急急扶住:“侄儿哪里承受得起?侄儿永远也承受不起啊!叔父大人,您真是折杀侄儿了!”

“你受得起的!但绝不是现在!待到你平吴定蜀、总齐八荒之后,休要说区区为叔,就是当年的太祖武皇帝重生于世,也会向你折腰施礼的!”司马孚紧紧握住他的双手,凛然正视着他,“但你一定要记着:你现在还受不起天下士庶的倾身一拜!所以,你绝不能神昏志乱!”

司马昭已是热泪盈眶:“侄儿会永远记住叔父大人您这番忠告的,也绝不会辜负您对侄儿这莫大期望的。”

金泽园里的花坪上,摆着一张张丰盛的酒筵。微风阵阵吹来,甜甜淡淡的各类花香、酒香飘漾流动,使人顿感目明神畅、全身通泰。

在今天的“聚贤会”上,所有的贤士高人、卿侯名吏都一致推选大将军司马昭率先以清谈开幕。

司马昭参加“聚贤会”,平日里都是认真倾听各位名士高人谈经论道,而自己却很少下场演说。今日众意殷勤,他也只得允了,举盏而言:“往常都是在座诸君清谈畅议,今日本大将军不揣浅薄,便来讲述一桩前朝故事,请诸君指教。”

郑冲、荀勖、钟会、阮籍、向秀、刘伶等齐齐谦应而过。

司马昭放下酒杯,朗朗然讲道:“东汉之时,山东名士郑玄投于中原鸿儒马融门下研习经学。三年期满,郑玄学成辞归。马融送别之后,叹道:‘郑君返乡,而中原之礼乐典章皆随其东去矣!吾处本有万囊学问,而今不剩一钱矣!’不禁暗生嫉妒而动戾气,遂欲令刺客追而杀之。郑玄以易数之术测出自己将有灾厄,为化解此劫,便下马坐于石桥之下、河畔之上,双手而握木屐。

“马融为测算郑玄所往之方位,取卦而当众占之,断言曰:‘郑玄此刻竟在土下水上而据木坐卧,岂非入棺葬地而暴毙耶?’于是不复追杀,使得郑玄逃过此劫。数年后,马融病亡,此事方才流传开来,马氏一门至今而为天下人士所讥笑。”

在场诸人听罢,纷纷称道。郑冲发表感悟道:“大将军是借此故事告诫我等臣子、属下:同朝入仕,应当相亲相敬、尊道贵德,不可嫉贤妒能、空留骂名!”

众人赞罢,却见荀勖举杯而起,欠身道:“启禀大将军:荀某亦在此讲述一桩今人故事,以博在座诸君一笑。”

司马昭笑答:“可。只是言语之间不要伤了彼此的和气。”

荀勖含笑道:“荀某在此不点真名实姓便罢了——据传有一对兄弟,自幼生于礼法之家,曾值其父昼寝,相约而共偷服其父所藏之药酒。其父当时已暗醒,遂托假寐而观其二子之所为。其兄偷得酒后,先拜而后饮;其弟偷得酒后,则只饮而不拜。其父遂大叱而醒,将二子当场喊住,先问其兄为何拜,其兄答:‘酒以成礼,不敢不拜。’又问其弟为何不拜,其弟答:‘偷本非礼,拜欲何为?’诸君以为如何?”

全场蓦地一静——只因大多数人已看到钟会几乎两眼冒火:原来,荀勖所讲的正是他钟氏兄弟二人早年之故事!

场中唯有刘伶不知这背后的“关窍”,哈哈笑道:“这故事里的那个兄长拜酒而后饮,可谓造次间不失礼,其意在酒而不在偷;而那个弟弟只饮而不拜,可谓举止间露本色,其意在偷而不在酒!刘某亦是好酒之人,得此兄弟二人为酒伴,自当有许多心语可说。”

向秀把他暗暗一拉,这时方见钟会咳嗽一声,端杯起身,森然说道:“公曾可讲完了么?钟某也来敬上一件故事:汉末建安年间,许汜自命为名门之后,觍颜于荆州与刘备共论天下英杰。在谈及名将陈登时,许汜曰:‘此人乃湖海之士,不拘礼仪,豪气不除。’刘备问道:‘许君称陈将军为“豪”,可有事迹证实乎?’许汜曰:‘昔日吾遭乱过下邳而见陈登,陈登毫无敬礼之意,未问几句,便自上大床独卧;而使吾卧下床,了不相对。’刘备稍思而道:‘吾知陈将军此举之故矣。许君本有国土之名,今天下大乱、百姓流离,望许君忧国忘家,有济民安世之行,而许君只顾求田问舍、蝇营狗苟,胸无壮志、腹有纤意,言无可采、功无可述,故为陈将军所鄙视耳!若当时刘某在彼,必自卧于百尺楼上而卧许君于尘埃中,岂但上下床之隔耶!’许汜顿时面红耳赤而不敢正视刘备!”

他这一番故事讲完,荀勖亦是听得面色暗青,正欲反唇相讥。恰见司马昭爽然一笑,正声而道:“士季胸怀壮志、腹无纤意、言有可采、功有可述,在我大魏之中,岂是区区一个陈登所能相比耶?来,本大将军敬一杯酒!”

钟会急忙谢过,这才定住心神,控制着自己不在筵席上与荀勖再斗起来。

就在此时,何曾也出得席来,指着花坪间那一株老槐树,径问山涛道:“山大人,你曾言世人若诚能抑嗜欲、阖耳目,则精气永不衰竭。试问此树无情欲可忍、无耳目可阖,为何还是枯朽如此乎?”

山涛面不改容,淡然答道:“何大人所言甚是。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?无情欲可忍、无耳目可阖,尚且不免如此衰朽;有情欲可忍、有耳目可阖,岂不宜更加爱惜精气耶?”

何曾正要继续追问下去,忽听侧席的阮籍一声清啸,朗声言道:“今日见诸君谈兴正浓,阮某也来凑一凑热闹,想向在座诸君请教一个问题:今有孔子、老子、庄子三大贤人同乘一舟而渡河,驶至中流而船底忽漏,须让其中一人跳水而弃,其船方得平安——试问最应当跳水而弃者为谁?”

郑冲一听,不禁骇然变色:“大将军,阮大夫竟以圣人入题考人,似为不妥,请予以制止。”

司马昭淡淡一笑:“郑司徒,本大将军倒觉得阮大夫这个问题设置得新颖别致。‘聚贤会’上,无话不可谈,无事不可论。让大家都来讨论一下也好。就先从你带头回答吧!”

郑冲剜了一眼阮籍,恨恨而道:“依老夫之见,老子、庄子皆可跳水而弃,而孔子却万万不能——孔子为万世之完人、礼法之宗师,纵然弃尽满船之人,亦不可弃他一毫一发!”

刘伶马上笑着应对道:“郑司徒,若以孔子之礼法铭训而论,刘某倒有一番异议:孔子常言‘尊老爱幼为行道之本。’他这句话是绝不会错的吧?”

郑冲微一沉吟,点头答道:“孔子此言乃万世之至理,当然不会有错。”

刘伶又转向了何曾:“何大人以为然否?”

何曾瞧了一下郑冲,道:“吾意与司徒大人全然相同。”

“呵呵呵……依刘某之见,单从这‘尊老爱幼’四字来权衡,恰好孔圣人是最应该被跳水而弃的!”刘伶悠悠道来,“据《史记》所载,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,则老子可谓孔子之长辈;而庄子又年少于孔子,可谓孔子身后之晚辈。若言‘尊老’,孔子为救老子,不得不跳水以尽其敬;若言‘爱幼’,孔子为救庄子,亦不得不跳水以尽其仁。郑司徒、何大人之意以为如何?”

“这……这……”郑冲和何曾面面相觑,无言以答。

司马昭微微而笑,侧过脸颊,问向了阮籍:“嗣宗,你自己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该是如何?”

阮籍呷了一口美酒,抱膝而坐,软软地答道:“若论道之高低,若论世之贡献,孔子、老子、庄子各有所长,皆不能跳水而弃。若以礼法纲目责人之行为,孔子、老子、庄子又皆有‘舍己为人’之说,而俱应跳水自弃。长此争论下去,终是无果。阮某倒可以提出一个最切实的答案:这三人之中,谁的躯体最重,谁便最该跳船而弃!”

听罢此言,场中又是沉沉一静。司马昭一掌拍在桌案之上,兴奋而道:“答得好!不愧为身具高世之智的阮嗣宗!——不过,据你推断,这三大贤人之中,谁的躯体该是最重?”

阮籍佯装面有难色,徐徐摆头道:“不可说,不可说也!大将军您点到为止,又何必再行追问耶?”

“只要你言之有理,无论是何答案,本大将军和在座诸君都不会嗔怪于你。”司马昭沉肃答道。

“那阮某便直言了:孔子素来食不厌精、脍不厌细,享年七十三,身体保养极佳。而且,他又当过鲁国大司寇,位高禄丰,生活最为滋润,想来必是最为富态胖重,所以还是他最应该跳船下水而弃!至于老子为周之藏书吏、庄子为楚之漆园吏,在今日不过为三四百石之官秩,俸微禄轻,何如孔子之养尊处优、饱食终日乎?大将军,您还忍心将他俩推下船去吗?”

司马昭听罢,呵呵笑着,目光一横,从郑冲、何曾、贾充等人脸上平平掠过。他们心底皆知这是阮籍在暗讽自己“饱食终日、脑满肠肥”,不禁又羞又怒,却又拿他无可奈何。而山涛、向秀、刘伶等则纷纷鼓掌,喝彩不已。

最后,还是司马昭出面为这个问题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:“诸君,阮嗣宗、刘伯伦不过是姑妄言之而已,大家也便姑妄听之罢了。”然后,他缓缓一叹,道:“以后,再像今天这般‘聚贤会’上你谈我论、有来有往、其乐融融的日子不会太多了!……”

座中诸人闻言,俱是心头暗震:看来,司马大将军灭寇拓地、立功扬威的雄图很快便要实施了!大家这几年坐而论道、优哉游哉的好日子也很快便要结束了!

建业城南,吴宫之内。

连日来阴云密布,天气显得异乎寻常的潮湿闷热。

吴宫中殿宇重重,每一处阁堂都是帘幕高卷,唯有后宫那座寝殿却是例外,竟在湿热中紧闭门窗,帘帷低垂。

吴国五官中郎将薛珝应召匆匆趋进,却见殿内龙床之上,吴主孙休头缠棉巾、面如淡金,身上盖着厚厚的锦被,似乎不胜风寒。而龙床前的那一张锦垫方席上,跪伏着大将军丁奉,正向孙休当面奏禀着什么。

“陛……陛下……”薛珝慌得双膝跪下,扑天抢地往孙休床前爬了过来。

孙休撑起身来,闷闷地咳着,摆手止住了薛珝的呼喊。

“……近日武昌方面传来讯报,伪魏征南大都督王基已然病亡,荆襄一域可以稍稍平静一下了。”丁奉继续朗声奏道,“但王昶的儿子王浑、侄儿王沈同时调来荆州为害于我大吴,亦是不容小觑——想必王昶生前已将不少对吴交战心得传授给了王浑、王沈,他俩在荆州有攻有守、有奇有正,以致陆凯、陆抗兄弟也不敢掉以轻心。”

孙休听到这儿,不禁长叹一声:“伪魏人才辈出、耗之不尽,这才是最可怕的呀!”

丁奉紧锁双眉,沉吟着奏道:“据东兴方面的细作探报,伪魏石苞、陈骞等在巢湖、淮水日夜操练水师,磨刀霍霍,只怕又欲侵犯而来。老臣在此请缨,须得离京前去东兴坐镇防御,恳请陛下恩准。”

孙休面色庄重,紧握住丁奉的双手:“那就一切拜托大将军了!”

丁奉眼里泪光莹亮:“老臣必定肝脑涂地以卫社稷!”

直到这时,孙休才从龙床上半坐起来,激烈地咳嗽了好一会儿,然后静定下来问向薛珝:“薛爱卿,你此番出使西蜀,有何见闻向朕奏报?”

薛珝泪流满腮:“想不到微臣才离开建业两个月,陛下的龙体便成这样了……微臣恨不能代君受病啊!”

“好了,好了,你的关切,朕心领了。”孙休有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,“快谈一谈正事儿!”

“西蜀如今已是岌岌可危,微臣深为忧之。”薛珝一开口便惊住了孙休与丁奉。

丁奉失声而问:“西蜀有何危状?请薛君细细道来。”

“微臣出使到西蜀境内这一个月里,通过细致访察,发现蜀中主暗而不知其权已下移于阉竖、臣庸而不知推贤让能,入其朝堂而不闻直言,行其田野而民皆菜色。微臣素闻燕雀处堂,子母相乐,自以为至安也,一旦屋焚栋折,则其巢安在焉?此可喻为西蜀今日之情形也。”

“蜀之危状真有这般严重了?”孙休重重地咳了数声,“难道西蜀大将军姜维以诸葛亮之爱徒亦不可匡正之?!”

“启禀陛下:微臣正是从姜维的遭遇上看出了西蜀存在着莫大之隐患——首先,姜维被黄皓、董厥等拼命排挤,军权已削,只当了左大将军;其次,在群言交攻之下,姜维被迫远离庙堂而屯田沓中,念念只求立功自保且不暇,又岂能匡正刘禅也?”

“诸葛瞻呢?诸葛瞻与姜维毕竟还有通家之好啊……他没站出来支持姜维吗?”孙休诧异地问道。

“据微臣所察:诸葛瞻虽为诸葛亮之嗣子,姜维虽为诸葛亮之爱徒,他俩亦是貌合神离,彼此不相扶持。”

孙休长长而叹:“西蜀满朝文武竟成一盘散沙,实是岌岌可危了!”

丁奉却盯着薛珝问道:“薛将军,从武昌那边传来讯报:姜维竟在汉中郡故意施出‘撤围内敛、诱敌深入、关门打狗’之计,可有此事?”

“确有此事。”薛珝很肯定地答道。

“老臣倒觉得他这么做似乎有些不太稳慎:而今伪魏大军压境,正愁无隙可入,而姜维自开漏洞而迎之,极有可能被魏贼将计就计而陷之!姜维以举国之安危而孤注一掷,岂系名将之所为?”

薛珝嗟叹道:“姜维如此施为,也是被他的政敌们紧逼出来的。毕竟他在益州本土派系和荆州宿旧派系当中,都没有深厚的人脉根基……他只能依靠自己硬拼出来的军功,才能在西蜀朝堂上站住脚跟啊!”

丁奉沉沉长叹,亦是无言以对。

孙休双手紧抓着床被两角,忍住自己大咳狂咳的冲动,缓声说道:“罢了!蜀国的事儿,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了!而今伪魏虎视眈眈、杀机毕露,我大吴务必上下一心全力应付才是!”

一幅桌面般宽大的绢帛拓图上边,清清晰晰地呈现着八匹骏马凌空奔腾的图像,当中绕着一圈粗粗的隶书大字,内容是:“天命有革,大计曹焉;金马出世,奋蹄凌云;大吉开泰,典午则变。”

亮闪闪的灯架旁边,贾充略弯着腰,伸手指着这幅拓图,对裴秀不无试探地问道:“季彦,你可知道这幅大拓图的来历吗?”

“裴某当然知道:这是烈祖明皇帝在世的青龙年间,凉州张掖郡玄川河中溢水而出的那座‘灵龟玄石’背上的谶图。”裴秀素来见多识广,这个问题哪里难得倒他,当下便侃侃讲来,“而且,裴某还知道‘大计曹焉’四个字其实先前是‘大讨曹焉’,‘讨’字的那一点是被明皇帝派故赞善宣化大夫周宣用昆仑山北峰‘玄阴土’窒住的……至于这个‘典午’二字,实际上是一句双关语,它的寓意还需要裴某给你明言吗?……”

“打住,打住!贾某服了你了。你知道吗?郭太后和陛下已经下旨,将这座‘灵龟玄石’赏赐给了子上大将军,是贾某今天亲自进宫把它运送出来的。子上大将军将它放置在了府中的碧玉池内,和那只活的‘西伯神龟’同在一处。”

“郭太后、陛下这是在公然默许大将军成为大魏的‘西伯’而晋公加礼、开基建业了。”裴秀故意调侃了贾充一句,“公闾,你为大将军立下的可是‘开国第一功’啊!你不应该为自己未来的飞黄腾达深感庆幸吗?”

“季彦!你何必这般嘲讽贾某呢?你没瞧见?贾某如今在朝堂上快成个木头人了!……”贾充拉下了脸,苦恼之极地说道,“什么话都不敢乱说,什么事儿都不敢乱干……当年云龙门外那件事儿,对贾某的影响太坏了……”

裴秀一听,不禁瞟了他一眼,心底暗想: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竟是如此脆弱,所以活该一辈子在子上大将军手下为臣为仆!高贵乡公事件给子上大将军带来的压力比你多出千百倍,可他恍若未觉,始终静如海稳如山,依然是有声有色地改制惠民,依然是大刀阔斧地肃贪倡廉,依然是从容不迫地治国理政!这才是旷世枭雄的本色和作为!在强大如斯的他面前,相比之下,你有什么可委屈的呢?

这时,李胤凑上前来拍了拍贾充的肩头:“公闾,你放心——大将军不会忘记你为司马府所作出的一切贡献的。你稳稳地坐下去,迟早会位列三公、享邑万户的。”

贾充把目光凝注在那幅“灵龟玄石”拓图上,轻轻吁了口气:“贾某真希望大将军尽快晋公加礼、开基建业、改朝换代!如此一来,贾某就没必要再在魏国的朝堂上万分违心地朝别人卑躬屈膝了……”

场中立时微微一静。李胤眼珠一转,拉了裴秀、贾充在席位上坐下,转移了话题说道:“李某有个事儿和你俩议一下:司马子初的征西将军已被免去,顺理成章地接替他的应该是邓艾。邓艾平日兼着雍州刺史,他既当了征西将军就应该让出这个兼职了。那么,谁来接任雍州刺史呢?大将军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我。你俩帮我参详参详!”

“这个事儿,裴某有几分清楚。”裴秀毕竟是司马昭身边的军司马,一开口便道尽事实的“关窍”,“大将军的意思是让你们选曹从东线诸将当中,选择最为合适的人调过来担任雍州刺史。”

李胤立刻抛出了第一个人选:“前将军李辅是最有资望过来担任雍州刺史的。”

“哦?是不是因为李辅将军和你同姓同宗,所以你就对他格外青睐?”裴秀开了一下他的玩笑,“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推荐他——李将军毕竟年岁太大了……”

“那陈骞将军出任雍州刺史也不错啊!”贾充建议道。

“陈骞将军还要留在东翼,协助石苞将军伺机奇袭伪吴哪……”裴秀摇了摇头。

李胤轻叹一声:“倘若州泰刺史尚还在世,雍州牧之位非他莫属。”

“其实,有一个将军是很合适的,可惜大将军永远也不会起用他。”裴秀目光一晃,往北方的夜空遥遥一望,若有所思地说道。

李胤知道他讲的是宁朔将军司马伷,不禁苦笑了几声:“季彦,你这不是废话吗?”

裴秀搓了搓手掌,沉沉然言道:“罢了——我还是送给你一件切实的‘礼物’:据说伏太夫人向大将军举荐了青州刺史诸葛绪调任雍州牧。她的理由是:诸葛氏一族在蜀地声望极高,诸葛绪调将过来,可以事半功倍地影响伪汉内部的民心归向。”

“哦?她认为调一个姓诸葛的新刺史过来,就会更有利于招揽西蜀的民心?‘诸葛’两个字,在蜀地就真这么有感召力?就真这么‘值钱’?”李胤半笑不笑地讲道,“可是根据选曹内部的簿册记载,诸葛绪终究是刺奸令史出身,并无太多的实战资历啊!……”

“宣伯,你听我的话——把诸葛绪推荐上去吧!”裴秀欲言又止,“大将军是没法不得不给伏太夫人这个面子的……毕竟诸葛绪对司马府也是忠心不贰的……”

“哼!还不是诸葛绪的小儿子娶了伏太夫人的从侄女,他们两家已经结成了姻亲呗!”贾充把嘴往外一撇。

裴秀幽然说道:“伏氏一门对诸葛家一直是青睐有加的——他们两家都是山东地域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嘛!”

“好吧!李某就把诸葛绪推荐为雍州刺史吧!”李胤点头讲完,忽又想起了一件事情,向裴秀说道,“对了,季彦,你可不可以推荐几部上好的兵书给我读一读?还有,这段时间你要多给我传授一些军事知识……”

裴秀“咦”了一声:“宣伯,你怎么突然就喜欢上军事啦?你也想外出为将?”

“是这样的:今年上半年李某奉大将军钧令前去关中考核雍凉二州的将校时,大将军亲口交代了我两件事情——一是让我多熟悉关中、陇西一带的山势地形;二是让我多阅览兵书军法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裴秀诧异莫名地看着李胤:“难道在将来的平蜀之役中,大将军会任命你为征蜀监军?”

李胤双手一摊:“我哪里知道?我也在纳闷呢……”

“好吧。从明天开始,我就好好教授你一些最实用的军事知识。你素来勤学善思,应该是会学得很快的。”裴秀利利落落地说着,忽又沉吟了片刻,才慢慢而道,“对了,再过三日,大将军就要主持一场绝密级别的廷议大会了,核心议题你们应该猜得出来吧?”

李胤的心念暗暗一动,突然失声道:“难……难道大将军真的下定决心准……准备平吴灭蜀了?”

“平……平吴灭蜀?”贾充也是面色大变,“这……这可是百十年未有之大硬仗啊……大将军真有这个决心?”

裴秀睨视着他二人,敛了神情,滔滔讲道:“不少臣僚看到大将军起了‘平吴定蜀、总齐八荒’的雄心,便暗地里诽谤他是‘穷兵黩武’。可他们难道不知道,姜维在陇西,每隔一年半载就会带兵前来骚扰一番,弄得雍凉二州时不时不得安宁;伪吴在徐扬,也是挑衅不断,又有多少东疆士庶能睡上几个安稳觉?与其被动受扰,何如主动化解?大将军一旦吞吴并蜀之后,天下归于一统,四海共为一家,人人歌舞升平,岂非旷古盛世乎?所以,大将军是以战止战、以战求和,何错之有?”

李胤听罢,轻轻拍掌道:“季彦,你这番话讲得很有道理,应该拿到太学院里去好好宣扬一下。”他顿了一下,又不无忧虑地说道:“可李某也向一些宿旧元老暗暗探过口风,他们似乎都不怎么支持子上大将军将平吴定蜀的大计实施到底啊!……”

“以裴某对大将军的近期观察,他这一次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平吴定蜀大计之中了……而且他左右开弓、双线出击的雄厚实力已经储备充足,完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。”裴秀徐徐言道,“宣伯、公闾,你俩到时候准备怎样响应大将军平吴定蜀的号召?”

贾充沉沉一笑:“贾某能怎样响应?子上大将军派贾某做什么,贾某就做什么呗!我只知道完全服从他的钧令便是了。”

李胤思忖着答道:“李某届时为子上大将军多举荐一些平吴定蜀的人才吧!张华之聪颖、杜预之缜密、胡奋之沉勇、羊祜之高深,俱能有大贡献于平吴定蜀之业……”

裴秀听罢,只是笑而不语。李胤含笑问他:“季彦,那你自己准备如何响应大将军平吴定蜀的钧令呢?”

“裴某会向大将军主动请缨挂帅伐吴!”裴秀正色如铁,庄肃而言,“裴某当年跟随大将军前往寿春剿灭过诸葛诞和吴贼,所以在对吴征战方面颇有几分自信。你们到时候可要力挺裴某受此重任啊!”

洛河面上,清波漾然,浮金跃银,美如画卷。一艘简朴的竹篷小船缓缓行驶着,仿佛一头无声的小鲨。

船舱之内,竟是大鸿胪何曾、谏议大夫华表与曾被罢官削爵的董胄围几而坐。

河风将船帘吹得微微飞扬。何曾满面堆笑,朝董胄拱袖说道:“本座在此恭贺董大人重登中散大夫之职。其实,本座在当年董大人为子上大将军劝进禅代而突遭罢官之时,便当众断言您终将光荣复职的。”

“那是自然。”董胄也不推让,大咧咧地讲道,“董某坚信自己只要胸中始终装着司马府的千秋大业,再怎么遭受委屈和误解,也一定会否极泰来的——这一次,可是永宁宫太后、当今陛下一致逼着子上大将军同意董某重履职位的。”

“诚然,诚然。”华表笑意盈容,“董大人的忠耿直言,一向令华某与何大人等深为叹服啊!”

何曾举杯向董胄敬了一下酒:“如今‘西伯再世,灵龟呈祥’的异象已现,太后和陛下焉敢忽视天心民意呢?这也充分证明:董大人当年的禅代劝进表,并没有写错嘛!”

董胄接酒饮过,但他素知这吝啬成性的何曾从不给人准备“免费的午餐”,就开门见山地问道:“何大人、华大人今日邀请董某前来洛河上相聚共乐,董某甚为感谢。只是乐尽之际,何大人还有什么要事想说的吗?”

“哦?既然董大人如此干脆,那本座也便言归正题吧!”何曾放下酒杯,正了正衣襟,向他敛色相对,“董大人,后天早上卯时,大将军将会主持召开一个绝密级别的廷议大会。而这个会议的具体通知,则将在明天下午申时才会发出。——但想必您已事先知道了这个消息吧?”

“董某也曾听闻似乎有这么一件事情……”

“那么,董大人可知这一次绝密廷议的核心议题是什么吗?”

“这个……董某暂时不知。”

“董大人真的不知?”华表追问了一句。

“董某真的不知。”董胄微露愠色。

何曾咳了一声,向华表丢了一个眼色。华表急忙缩了回去。然后,何曾才向董胄含笑而语:“何某隐隐打听到这个绝密廷议的核心议题是讨论如何平吴灭蜀。”

董胄大惑不解:“讨论平吴灭蜀为何还用得着举办绝密廷议?我大魏朝廷上哪一天离得开这个话题?”

何曾用手指在桌面上重重地点了几点:“是啊!举办绝密廷议来讨论平吴灭蜀,足以证明这一次大将军是真正决定要出手了!大将军这一次是要动真格的了!”

“动真格?那敢情好啊!当年先相国司马公临终前就准备着对吴蜀动真格的了……”董胄若有所忆地讲道,“这件事儿拖得太久了……”

华表探问而道:“董大人在此番绝密廷议上意欲如何建议?”

董胄慨然而答:“我意认为:我大魏兵多将广、粮足械优,兼又备战多年,自可出兵伐之。”

何曾端杯在唇边呷了一口,冷冷笑着:“哦?瞧董大人您意气风发的模样,您也准备亲自披挂上阵杀敌立功了?”

“老……老何,你这不是在嘲讽董某吗?”董胄呵呵一笑,“董某倒是很想跨马疆场横戈一战,但你瞧董某这副六十多岁的身子骨儿……”

何曾又佯装关切地继续问道:“董大夫庭下诸多的子侄晚辈当中,可有愿意投笔从戎以战求爵的?”

董胄长叹而道:“我董氏一族之中没有这样的将材。”

“既是如此,请恕何某直言,董大人您还这般热衷于推动平吴灭蜀之役干什么?您在这边声嘶力竭地鼓与呼,到头来岂不是全给别人做了嫁衣?”何曾唇角含着一抹阴阴沉沉的笑意,向他疾逼过来。

“何……何大人,您……您怎么讲出这样的话来?”董胄惊得“哐当”一声打翻了桌几上的酒杯。

何曾一探身子,将冷森森的两眼逼视向董胄:“董大人,你应该很清楚——朝廷的每一次对外举兵征伐,其实都是我朝权力格局变革的紧要关头:新人借功而晋升,旧人无功而贬退!不开战,万事皆静,你可以好好当你的中散大夫,我也可以好好当我的大鸿胪;一开战,全盘皆动,届时总会有人应该立功受赏吧?也总该有人挪位出列吧?到那时候,说得难听一些,像你我这样‘只出嘴不出力’的旧人连官爵能否保得住都难以确定!”

董胄一听之下,不禁面色剧变、双手发抖,慌忙起身到船窗处往外瞅了几瞅:“何大人请慎言!这些话说不得!小心大将军府中的‘刺奸曹’……”

何曾笑眯眯地为董胄斟满了一杯美酒,过来扶他坐回席位:“董大人,这一船之上,除去何某的侄儿何劼在出入接应之外,其他的船夫、仆役全是何某亲自挑选的聋哑无知之人。所以,一切还请董大人放心!”

董胄这才放松了神色:“这就好,这就好。”

华表这时候也插上来为场中再添了一把“烈火”:“董大人请细想:朝中支持平吴灭蜀调门唱得很高的王沈、王浑兄弟,他俩可是有兵权在手啊!陈骞、胡烈、胡奋等人也疯了似的赞成平吴灭蜀,那是因为他们都是武将出身!何大人说得真不错——你我支持平吴灭蜀,除了得到几句赞赏之外,还能得到什么?”

董胄皱了皱眉头:“你俩所言也不无道理。只不过,依大将军的脾性,他做任何事情,只要一旦下定决心,那就是百折不挠、一往无前。就靠你我几个,只怕磨破嘴皮子也阻不得他平吴灭蜀!”

“董大人,我们也知道平吴灭蜀乃是大势所趋。我们只是暂时反对平吴灭蜀。”华表缓缓讲来,“此时此刻,我们只可全力支持大将军晋公加礼。大将军一旦接受晋公加礼,我们才可以推动五等封爵制的全面实施;只有五等封爵制得到实施,我们这些世家旧族的现有利益才会得到稳固和保障。那个时候,我们再去推动平吴灭蜀之役——到那个时候,任何新人冒出头来也冲击不了我们世袭罔替的爵邑了!”

董胄听到这里,方有所悟:“不错!不错!华表大人这一席话,令董某茅塞顿开!对!对!对!只有先通过五等封爵制把咱们的世袭利益固定下来了,我们才能支持大将军去平吴灭蜀!”

“董大人果然是通达时务的高人,一点即透!”何曾哈哈笑着向他伸出手来,“何某早就知道您一定会站到我们这一边来的。”

董胄提醒道:“何大人、华大人,钟会、裴秀、羊祜、杜预等朝廷新秀,到时候应该都会力挺大将军平吴灭蜀的。”

“董大人,您放心——咱们可不是孤立的,朝中有一批元老也是支持咱们的。”何曾举杯向他迎面敬来,“您到后天绝密廷议召开时就会知道了。至于对付那些贪功逞强之徒,咱们也准备了几手‘高招’——您等着瞧吧!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三国终结者司马昭(全5册)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