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61章 归途遇刺客图穷匕首现(2)

作品: 刘伯温传奇 |作者:陈然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1-23 17:17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那瘦道人只是嘿嘿冷笑,并不搭言。朱珠眉锋一挑,厉声道:“是不是以为我不敢杀你们?”

“珠妹,珠妹,莫动杀机,问不出来就算了,别管是哪一个仇家,我们也不找他们寻仇。”

朱珠听到这里,便一脚一个,将这一胖一瘦两名刺客踢出门外。

刘伯温看了看外边的天色,已是凌晨时分,天正在慢慢地亮起来,便对朱珠说:“珠妹,今夜这么一折腾,觉也没睡成,过一会儿到路上再睡吧。”

“温哥,我一点都不乏,今夜好好捉弄了这两个活宝,真是有趣!”

两人又在路途上行了数日,回到青田县武阳村。

刘伯温暂时抛下心头的郁闷以及官场上的纷扰,专心致志地过起他的田园生活来。

刘伯温辞官归隐了,此事让宰相李善长感到极为快乐。刘伯温一走,一个时时刻刻威胁自己相位的人便彻底没有了。自己的相位应该说是高枕无忧了。

然而,李善长心中正在考虑:要不要派人将刘伯温干掉,那样的话,这个最大的政敌便会永远不再威胁自己的相位,但要是万一搞砸了,麻烦可就大了。李善长在心中翻来覆去地想,最终一咬牙:派人去追杀刘伯温。那胖和尚、瘦道人正是他派遣去的。

可是两名杀手派出去没多久,李善长便接到令他十分沮丧的消息:瘦道人、胖和尚并未得手,刘伯温已毫发无损抵达老家。

李善长将满口细牙咬得嘎吱响,思忖了好久:该不该再派第二批杀手前往青田武阳村?可他转念一想,让刘伯温留着他那条小命吧,也算是自己行善积德。

然而,刘伯温与朱珠在青田武阳村的幸福时光并未持续太久,在刘伯温返回武阳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,洪武皇帝连发三道密令,急令刘伯温火速返回帝都——南京。

一种不祥之感立刻笼罩在刘伯温的心中,朝廷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,要不然皇上不会这样急促。刘伯温默想了许久,想不出皇上为何要这般着急,是什么事呢?莫非皇上要干那“鸟尽弓藏”的事?

刘伯温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踏上了去往南京的路途。他不知道,南京城内,朱元璋那里,将会有些什么在等待着他。

刘伯温抵达南京之后,直奔皇宫而去。

正在睡午觉的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来了,立刻觉也不睡了,把刘伯温召进了御书房,刘伯温一进书房就要行礼,朱元璋连忙扶起,说道:“伯温先生,不必如此拘礼,请坐。”

刘伯温坐到座位上,用眼角的余光注意到御书房里只有他与洪武皇帝两个人。刘伯温顿感事情非同小可,要不然皇上不会做得这样隐密,他静静等待着,静待皇上说出那件事。

然而朱元璋并不急于说出来,尽管这事在他心中憋了好久,似乎他在心中斟词酌句,酝酿了好半天,朱元璋方开口讲话,语气十分的冷峻,让刘伯温感到不寒而栗。

“伯温先生,也许你也在心中猜测朕为何要急急招你前来的缘由,先生离开朕这三个月内京城发生了不少事情,促使朕思前想后好好想了一番,有一事我想与先生计议计议。”

朱元璋开口讲了一大通,并没有开门见山,而是在兜圈子,这愈发让刘伯温感到困惑不解,但他不便开口相问,只好耐着性子听朱元璋的开场白:“伯温先生,朕欲削去李善长宰相之职,立先生为相。”

“图穷匕首现”,最后这一句话真可谓石破天惊,刘伯温料到了李善长的相位难保,但从没料到会来得这样快,十分惊诧的表情立刻映现在刘伯温的脸上。

朱元璋苦笑一声,说:“伯温先生,你一定在惊讶朕立相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又要换相,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了吧!”朱元璋话锋一转,说道,“朕也不想这样唐突行事,然而李善长飞扬跋扈、嫉贤妒能、营结党羽、败坏朝政,任他为相于国于民都已极不适宜,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朕想到四海之内,能帮朕挑起这副重担的也只有先生一人啊!”

绝不能答应这个任命!刘伯温在脑中不加思虑便作出决定,他开口言道:“皇上,李善长跟随您已是多年,可谓劳苦功高,功勋卓著,乃是国家社稷的重臣,与诸将间的关系融洽,轻易将李善长换掉并非是明智之举啊!皇上,今天下初定,朝廷的千头万绪都需宰相一人来操持,陡然间换掉会引无穷的风波啊!皇上,臣请皇上三思而后行,切莫轻下决断。”

这下轮到朱元璋感到惊诧了,他像打量陌生人似的从头看到脚,他满以为刘伯温会推辞再三而答应下来,然而刘伯温一开口便是强调李善长不能换。

“伯温先生,李善长几次运用奸邪伎俩陷害先生,先生为何以德报怨,执意要为他留住相位呢?”

“皇上明鉴,臣所说之言,乃是肺腑之言,是出于公心,而非私心,换相乃朝政大事,关系重大,臣不敢以私心来对待朝事。”

“可朕对他是愈来愈厌恶。”

刘伯温见朱元璋十分执拗,知道再正面劝说他必定徒劳无功。

“皇上,我为您讲则故事吧,或许对此事有所启发。”

“哦?”朱元璋满是狐疑地盯着刘伯温,说道,“先生请讲。”

“从前有一户世家大族,他家的屋梁遭虫蛀已难堪其负,随时有倒塌的危险。他决定要更换屋梁,因而把工匠请到家中来。工匠来到他家中对屋梁查看了一番,然后对他说:主人,屋梁的确已被虫蛀坏,已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,不过要有预先备好的适合的木料才可以,要不然不能更换屋梁。他手头没有适合的木料,但他急于要更换屋梁,急到一刻也不能等下去的地步,于是他又召来另一个工匠,让工匠把一些木条捆在一起充当屋梁,就这样更换了屋梁。然而,就在那一年的冬天,天降大雪,屋梁难负其重,一下子便折断了,屋子也随之倒塌。”

刘伯温讲完之后,朱元璋良久没有说话。

突然,他问刘伯温:“伯温先生,为何你不能出任朕的宰相呢?”

刘伯温笑了,而后非常诚恳地说:“皇上,臣疾恶如仇,又缺乏才学,特别是不耐其烦,而宰相之职要处理一国的军政要务,千头万绪,若让臣出任宰相,臣必有负皇上的知遇之恩。”

“伯温先生,那么你看朕的文武大臣中是否有可担宰相之职的人才?”

刘伯温默想了一会儿,冲朱元璋摇了摇头。

朱元璋不甘心地问:“难道一个都没有吗?”

刘伯温又摇了摇头。

“杨宪怎么样?”

刘伯温未假思索便回禀道:“杨宪虽有宰相之才但没有宰相的器量。能担当宰相一职的人,必定要持心如水,以仁政礼义为权衡,本人不能有私心私利,以臣之见杨宪没有这个器量。”

朱元璋听刘伯温将杨宪否决掉,便又问道:“那么汪广洋其人如何?”

刘伯温用力地摇了摇头,说:“汪广洋的器量还不及杨宪,让他担任宰相之职,定会搞得一团糟。”

朱元璋在心中将满朝文武筛来筛去,过了好久,又问:“先生,你看胡惟庸如何?”

刘伯温一听,大惊失色,断然道:“皇上,任命谁为宰相也不可任命胡惟庸,胡惟庸不仅器量不够,连才学都不够,胡惟庸就如一只牛犊,用他驾车,一定会翻车。”

朱元璋听完之后,一脸的愁苦,他又搜肠刮肚想了好几遍,可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可以一问。

“伯温先生,莫非朕要换相一事必遭搁浅不成?”

“皇上,现在的朝政宜稳不宜乱。至于合适的宰相之职的人才,皇上可以悉心求访。四海之内,良才济济,这点,皇上不必过虑。”

朱元璋默想了许久,只得把换相的想法放下,而把刘伯温也留到了身边,未将他放回青田老家去养老。朱元璋身边有个小太监,叫小丸子,他专门在御书房伺候。小丸子为人伶俐,手脚勤快,而最讨巧的地方却是那张嘴,什么话到了他的嘴里都会变甜。

朱元璋喜欢他,他却不知道小丸子正是胡惟庸的亲信。

当朱元璋与刘伯温正在御书房里论相的时候,小丸子却躲在窗子下面听得不亦乐乎。等君臣二人一散,小丸手便借机溜出宫去,跑到胡惟庸家里,将朱元璋与刘伯温的话跟胡惟庸说了一遍。

胡惟庸没想到刘伯温居然在皇上面前如此蔑视他、恶意中伤他!他何处得罪了这位御史中丞?简直欺人太甚!

胡惟庸心里想道:“我一定不会让刘伯温好过。”

朱元璋因身边没有可堪大用的人才而无法换掉李善长,心中一直耿耿于怀。

这一日,他将刘伯温召到身边,对刘伯温说:“伯温先生,我已广发天下明诏,求贤良之才,可几个月以来,毫无收获,先生能不能再想想法子。”

刘伯温笑了,对洪武皇帝说:“皇上,看来您还将换相一事牵挂在心中,我来给您讲个故事吧。从前韩非子在韩国主持朝政,韩国的高官由于严刑峻法而丧命,因而造成许多要职都空缺起来。韩王求教于公叔说:‘寡人急需人才,然而现有的人却不能够担起重任来,您有良计吗?’公叔回答说:‘大王您了解种树这件营生吗?我的家就住在国都的东北角,世世代代都以种树为谋生的本领。材质上佳的树,如松、柏,这都是栋梁之材,然而种下后,都必须三五十年才可长成材;材质较差的树,如柳、朴、桂,种下便可成活,然而只能充作柴火。因此,用日来衡量,则栋梁获利慢而柳等获利快;用年来衡量,则柳等获利为一,栋梁获利为百。栋梁与柳等,我家都种植,世世代代依靠这两种树来获利,因而成为韩国的富豪。与我们家相邻有个老头,艳羡我们家种树致富,于是也种起树来,他无论种植松、柏,还是种植柳、桂、朴,往往不能种满三年,还未成材便都砍掉,因而收入极可怜,只能糊口而已。今日大王使用人才,不等这些人有足够的阅历,便急于委以重任,这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啊!’”

刘伯温将故事讲完后,对朱元璋说:“皇上,栋梁之材的成长需要时间啊,正所谓‘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’。您如今急于换相,却不等栋梁之材长好,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,因而要克制操之过急的念头。”

朱元璋听后,频频点头,刘伯温趁机又进谏道:“皇上,选拔人才不要为条条框框所约束,只要真是人才,无论出身贵贱,都可以选拔上来,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,要培养他。”

“先生所言极是。”

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大封群臣,李善长被封为银青荣禄大夫、上柱国、录军国重事、左丞相,兼太子少师,封宣国公。

徐达被授银青荣禄大夫、上柱国、录军国重事、中书右丞相,兼太子少师,封信国公。

在对刘伯温的封法中,对刘伯温大加称赞。

刘伯温受封完毕回到家中,将法文背给朱珠一遍,并笑着说:“撰法文的所言不实,什么‘基挺身来谒,于金陵归,谓人曰,天星数险,真可附也’,简直是一派胡言。”

“当真什么,几个破称号,有什么大不了的?”朱珠更是满不在乎。

“我哪里是在乎这官爵?也罢,我即日就奏本请辞。”

朱珠灿烂一笑,道:“我早等着这一天呢!”

“其实,我已早生厌烦之心,倘若再回到青田武阳村,其乐无穷。”

洪武四年(1371年),刘伯温第二次被获准还乡养老。

武阳村远离都市,更远离那些纷扰的政务。作为一介平民的刘伯温在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时,心中却始终有隐忧,自己像一只风筝,无论飞得再高,飞得再远,却总也摆脱不了身上的那根线,别看现在飞得欢,只要那根线一动,自己就身不由己了,而那根线正是握在洪武皇帝的手中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刘伯温传奇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