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11章 相比技能,思考才能让你走得更远(3)

作品: 个体崛起 |作者:陈立飞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3-23 14:5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【圈子不同,更要强融】

之前网上流传这么一金句:圈子不同,不必强融。从心灵鸡汤的角度来讲,这句话是对的,所谓拒绝迎合别人,做独立的自己。但当很多人把这句话搬到职场,觉得职场也该是这样的时候,就有问题了。甚至在我看来,这句话是错误且愚蠢的。

事实上,在职场生活中,正因为人家的圈子比你高阶,你才更需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融入那个圈层。我之前讲过,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状态下待太久,也最好不要在同一纬度的圈子里混太久。

听起来很世俗、很功利,但现实就是这样的。为什么在公司里要努力工作,从职员晋升管理层甚至合伙人;为什么在事业单位里要努力向上,从专员到科长、局长。因为上了一级就上了一个圈子,你的思考格局都不一样了。

正如我有一套自己的逻辑,大家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,但如何做更聪明的选择,来源于更大的格局;如何获得更大的格局,来源于进更厉害的圈子。厉害圈子里的人的观念想法,他们拥有的资源、资本、人脉圈子和社会影响力,经常能让你醍醐灌顶,改变你的认知。

所以在职场上,你要做的不是安心舒服地躺在自己固有的圈子里,摆出岁月静好、现世安稳的样,而是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,进入比自己更高级的圈子,尽早实现人生的蜕变。

那么问题来了。我也想认识那些牛人呀,但我对他们没有价值啊,我怎样才能认识他们呢?

其实认识牛人的方法很简单,现在的互联网时代,只要你肯留心用心,不是什么难的事。现在很多大咖一般都有个人公众号,你可以给对方留言。有些甚至还开放了个人运营的微信号,你可以直接和他私聊。当然,对方愿不愿意和你聊又是另一回事了。另外,随着线下分享、线上课程的普及,花几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听到优质导师的课,和导师互动。

总之,一句话,在互联网时代,彼此连接的成本越来越低。所以别再说你认识不到牛人了,那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。

但是,认识牛人只是浅层次的,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《你的圈子,就是你的未来》,里面有一句话:进入圈子和融入圈子,是两码事。

有时候会碰到一些虚荣的人,在朋友圈里炫耀说——哎呀,一不小心和王石在同一个微信群呀,要不要去加王石本人微信呀,好激动啊。

你和王石在同一个微信群,并不表示你们在同一个圈子;你加他个人微信,未必能加上;即使加上了,也未必聊得来。说白了,你对他没有价值嘛。对牛人来说,钱可以浪费,时间却不行。对方没有理由浪费时间和你做价值不等对的交换。

所以接下来,我想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,和大家分享真正核心的内容——如何融入你想认识的人的圈子。

很早就关注我公众号的读者一定知道,我和读者的关系都维护得挺好的,留言基本都回复,还经常办一些线下的读者交流会。现在随着读者订阅用户越来越多,自己的事业也越来越大,工作越来越忙,真的做不到留言逐条回复了,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争取尽量了,就像新世相说的,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是被辜负的善意。

然而也有一些读者,用他们的方式,提供对我有用的价值,和我产生很好的联系。

我在成都的一位读者,知道我出了本新书,要在全国一些城市办签售会,就联系我说她在成都,希望能帮我策划一场成都当地企业家和媒体圈的活动。她跟我说,你只要人来成都就好了,其他的事情我来安排。我们虽然还没有见过面,但通过这个事情,已经有了很多交流。于是前几天在成都,除了四川大学和言几又书店的出版社的活动之外,在她的安排下,我和成都一些不一样的圈子,进行了一场愉悦的交流。而她本人,也成为我在成都地区很好的朋友。

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表明自己是所谓的大牛,而是想说,在彼此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,给对方提供有用的价值,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。

再举个例子:李笑来老师在互联网圈的江湖地位属于大神级,我公众号订阅人数只有一两万的时候,就尝试和李老师勾搭过。可以预见,人家断然是不会理你的,你的体量太小了嘛,对他来说没有价值。而上个月当我再联系他,希望能在北京和他当面请教,并愿意以自己的影响力帮他推广付费课程和社区运营时,他说来北京联系他。

后来在北京,在李老师的家里,我和他私聊了近一个小时。李老师拿着我的书跟朋友介绍说:这小伙子写了本畅销书,挺厉害的。

所以你会发现,当你和对方的江湖地位严重不对等,而你又无法为对方提供有用价值的时候,你很难和对方获得平等的沟通。

我们的社交,本质上讲,其实都遵循两个社交价值:要么你们之间有利益价值,要么有情感价值,或者两者叠加。职场上和生意上的大多数社交,建立在商业利益上;朋友之间的社交则更多因为情感价值,情感就是社交货币。

人与人之间亲密或疏远,说到底就是看彼此的时间价值对不对等。

所以我们注定要和一些人分离,和另一些人结合,找到价值等量的圈子和群体。时间价值的有限和稀缺性,让我们必须学会优化配置,不管出于主观意愿,还是客观因素,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。

不断逐梦和向上的我们,注定要离开过去的圈子,重新融入新的圈子。我们在蜕变,我们的圈子也要迭代。

人与人的关系,就这么一直动态平衡着。

当然,想要真正融入你希望进入的圈子,最核心的还是提高自己的核心价值,让对方觉得和你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聊天,不是在浪费时间。这时候你们之间甚至都不需要有利益关系,靠的就是彼此的江湖地位。

当你的核心价值不够高时,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对方解决问题。当彼此价值不对等,地位不匹配的时候,唯有相对弱势的一方付出更多,甚至是不求回报地付出,帮助强势一方解决问题,你才有可能融入对方的圈子。而如果你连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,那就想办法帮他们节约时间。

好像写得很现实很黑暗,但现实就是这么一个功利的世界。而功利,只是等价交换市场原则最好的诠释。

没办法,在这功利的世界,拼的就是江湖地位。

【你说的话藏着你的气质、思维和世界】

有一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留言:“Spenser,经常看你的文章,觉得很不错。知道你以前是英语老师,又发现艾力、李笑来,还有我们的马爸爸以前都是英语老师,是不是英语老师都能写会道呀?”

本来觉得只是玩笑话,没想当真,但细细想来:发现英语对我而言,确实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,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窗口。

1从土鳖到高级,差的也就是一门外语

每次回老家,开口就是家乡话,虽然感觉朴实又熟悉,可每次不自觉地都会陷入“我是谁”的疑虑。到底我是读者心中洋气的Spenser,还是身边人接地气的大飞哥。当我接起来自香港的电话,对手机那头讲起外语,那一刻,就感觉是从国内十八线ID,纵身一跃成国际一线的IP。

确实,不同的社会所孕育的文化影响了那一方的水土人情,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是一种情怀与气质。学习一门语言的更深意义,就是去接触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文化冲击与影响力。

为什么说不同的语系能够体现你的气质,就好比普通话,还有形式多种的方言。你是南方温柔似水的女子,或是北方豪情洒脱的姑娘,你的性格气质早在你开口讲话的那一刻,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对于英语的狂爱,始于我年轻时候所喜欢的两个好莱坞影星:布拉德·皮特和乔治克·鲁尼。我不仅看过他们所有的影视作品,我甚至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。比如乔治克·鲁尼穿西服时的感觉,说话时候雅痞的神态,布拉德·皮特笑起来坏坏的表情。

当然,模仿最多的是他们讲英语的口吻和发音,因为觉得很酷。精彩之处,我能反反复复听到手机自动关机。

后来我发现,当年的那些刻意模仿,确实影响到了我现在的气质。至少在那两位优质偶像的熏陶下,我不至于很土,甚至还有一丝洋气。

如果你英语不好,那么你就很可能对英语的世界和产品不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,你就不会看很多优质的美剧,不会看很有才华的英语脱口秀,不会关注总统大选的演讲和辩论技巧。

因为你没有能力。

你很有可能错过一个很有意思、很丰富的世界,而只能在国内影院看没有什么营养的进口大片。

2很多思维瓶颈,一门外语就能跨过去

我的文章里有时候会夹杂一些英文的单词或者句子。有些人说,就是不喜欢一篇好好的中文文章里出现英文单词。但是,你不得不承认,英文的一些寓意,就是没法用中文表达出来,能看明白的读者,就懂。

英文里的表达习惯和中文是很不一样的,这其实代表了另一种思维的路径,会让你的思维方式从中文的固有框架里跳出来,开启另一种人生的可能。

比如中文的语言体系往往是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前,俗称定语前置;而英文的语法体系,往往先把重要的信息先说出来,后面再接一连串的后置,比如定语后置,介词短语后置,定语从句,等等,讲语法我能讲一天。

如果学过口笔译的同学,就特别能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。中文和英语,像两套完全相反的语言体系。

语言本身会禁锢我们的思维,这是语言学里的观点。这就意味着,当你只拥有一套语言系统的时候,你的思维方式,潜意识里也被语言所限制了。

这东西很难言传,谁用谁知道。

3学好英语,世界就是你的

很多语言,讲不准就算了,关系不大。但是,听不懂才是真尴尬。

我去美国的时候,因为懂英文,不至于有陌生的恐惧感。我来香港的第一年,不会讲粤语,怎么办呢,就用英语先交流。

双语自由切换,是一种很帅的感觉。

我当年和外国友人聊天的时候,他们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:Spenser,areyousureyouhaveneverbeentoAmerica?thewayyouspeakisjustlikeus(Spenser,你确定你没有去过美国吗?你的讲话方式和我们很像)。

此时,我总是很装×地回一句:Yep,IwasborninChina,typicalChinese(是的,我出生在中国,典型的中国人)。

语言本身是自带气质的,你在讲不同语言的时候,语言会给你附上不同的气质。

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,飞机落在芝加哥的机场过安检,当时一个黑人检察官和我聊了几句,觉得我英文口语特别好,直接就来了一句Welcomehome(欢迎回家)。

当时我决定辞职来香港念研究生的时候,需要考托福或雅思,我选择了考托福。那时候我还有工作,我就早上五点钟爬起来,听几篇听力测试,或者做一小时口语练习,晚上下班回到家做写作和阅读。因为英语底子还算不错,基本上用了三个月时间的复习,就考了一个超过要求蛮多的分数,后来顺利拿到了offer,来到香港,再有了这几年的故事。

另外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个朋友,前两年他也想着来香港进修一下。我说你来吧,应该出来看看这个世界,但是他就被拖累在了英语上。因为他大学英语底子不太好,再加上工作几年,基本上英语就废了,尝试刷了两次语言成绩,都不太行。最后没有来成香港,现在还是过着原来的日子。

我倒不是说来香港就一定好,人生一定会大不同或怎样。但是,当我们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,不应该被语言体系绊住脚步。

因为这关乎自由。

【你同情我的辛苦,因为你看不懂我的幸福】

除了香港的金融理财业务外,我在深圳开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,组建了自己的“S工作室”。目前全职人员不到十人,90后为主,都是我精心挑选之后带出来的团队。我司文化九个字:不要脸,不害怕,不要命。

不要脸:我们团队一起工作,尤其做项目的时候,如果成员间意见产生分歧,在直接交流的过程中,语气激烈是可以允许的。因为我的性格就是要骂直接骂,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,如果讨论的效率不高,那就吵嘛。在职场打拼,得有不要脸的觉悟。

不害怕:新媒体行业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,这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,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一路踩着西瓜皮。而且新媒体属于典型的互联网行业,变化快、红利周期短,早进场吃肉,晚几步喝汤。比如感觉今年上半年还在讲知识付费呢,过了半年这个词就被说滥了。

所以对于雾气腾腾、完全没什么方向的未来,只有两眼一抹黑,提着胆子走夜路。走对了,有幸尝到一波红利;走慢或走偏了,那就乖乖交学费。尽管今年我们做出了一些不错的品类,比如新媒体写作课程,算是树立了行业的认知标杆,但我们也确实干了一些蠢事,比如……就不方便透露了。

不要命:他们说创始人的性格会奠定一个企业的文化基调,的确是这样的。反正我在面试新人和团队开会的时候,都让他们明白,既然选择来我们这里工作,就不要想着平衡工作和生活。工作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工作。上班时间固定,下班时间不固定。虽然有良好的办公室环境,但也要随时移动办公。做足浴的时候我们在讨论工作,参加线下活动的时候,一边喝香槟,或者一边听着课,一边打开了电脑。经常晚上十点还在开当天的总结会和第二天的计划会。

简单点说,我们员工的时间,都是卖给公司的。不过呢,这种独裁的工作氛围没有你想得那么糟,而且队友们都已经慢慢接受习惯了。

和我们团队合作过的人,经常对我们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氛围感到不解,质疑这是一帮什么样的人。然后问:“你们不休息的吗?”结果团队成员哼哼一声冷笑:“老板不要脸,我们不要命。”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个体崛起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