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9章 相比技能,思考才能让你走得更远(1)

作品: 个体崛起 |作者:陈立飞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3-23 14:5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【高收入,都是睡出来的】

“我一生只想做一件事:边睡觉,边赚钱。”

“呵呵,我也想。”

很多人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,取决于他是否有行动力,所以一定要有执行力。

这句话是对的,我之前也是这么笃信的。但是,这句话不够深,还没有触摸到本质,它没有解释——是什么东西在主导一个人的行动力。

我发现,一个人的行动力,不是天生的。不是一些人行动力天然就好,另一些人天然就差。更多的情况是:这个人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行动力非常好,全力投入,而在另一件事上行动力非常差,经常拖延。

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就好像谢霆锋和张柏芝在一起的时候,经常表现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形象,高冷难以接近;但后来离婚和王菲在一起后,整个给媒体捕捉到的形象是温柔的,典型的给王菲做菜的居家暖男一枚。

其实这个差异,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因为不同的爱情,不同的感觉,让一个人,展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行动风格。

最优秀的执行力和最差劲的执行力,经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,底层的原因是什么?是认知。

认知决定了你行动的方向和投入的力度,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你未来的高度。

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一分付出换来一分收获,这是很多人的商业认知。于是你天真地认为任何收入的增长,都应该靠时间的同倍递增来获得。

于是就会陷入一个认知陷阱:觉得如果想赚更多的钱,就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天花板的,所以这往往导致收入上到一个level(等级)后,便出现了瓶颈。

所以很多人会一直陷入劳力收入,就不怎么会想到资本收入;你一边在骂“富人越富,穷人越穷”的老话,一边因循守旧地走自己的老路。

但现实是,年薪10万到30万可能的确是努力的差距,但是从年薪10万到100万、从100万到1000万收入的差距,其实和努力本身不直接相关了。或者说这时候的努力已经沦为最底层的素质,需要更高级的商业认知去给自己加码。

所以对于时间与收入的价值关系,更厉害的认知应该是:

1.把单位时间卖贵;2.让时间可以被批量购买;3.让时间产生复利。

1不要贱卖你的时间

第一种相对比较好理解,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溢价能力,让别人用更贵的价钱来买你的时间。在这种指导思想下,你就要问自己,现在做的事情在赚钱的基础上,想象三五年后,你这份手艺能不能卖得比现在贵很多,有没有通过累计专业度和经验值,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
因为人和车子一样,都是消耗品。

你要让自己有房产思维,随着时间增值。而不是车子思维,时间越长越贬值,成为消耗品。

想到这里,你就不会去想开个专车,你就不会去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,你就不会只做赚青春饭的活。

如果你现在不赚钱,但是能够预测到未来很值钱——这份事业,就值得做。

2批量贩卖时间

时间的批量化贩卖,是让时间单位价值最大化的第一手段,而互联网是实现时间批量化最好的方式。我有些新东方的老师朋友,天天在讲台上讲课,前几年骄傲地说:我培训出了几万名学生,可谓流水的学生,铁打的老师。而现在有些老师自己出来线上讲课,在不同的平台上,通过互联网,在线同时有几千上万人收听。这样,就把自己的单位时间贩卖给了更多人。

所以你会发现,线下一堂课几千、一万元就了不起了;但是线上的话,想象空间就很大,一堂课卖上10万也不稀奇。

这就是批量贩卖时间带来的价值。

当你拥有批量贩卖权的时候,你就会知道怎么使这个事情成为可能,你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认知,如何沉淀流量,如何建立品牌。整个做事的风格是长远的,而不是做一次赚一票的一次性买卖。

对于批量贩卖权的追求,也反向促进了我们的行动力。

3做事情一定尽可能产生复利

如果说批量贩卖时间是单个时间的横向空间维度,而复利则是纵向时间维度。

时间产生的价值,通俗点说就是“睡后价值”。就是你当下的时间和精力投入,在未来可以一直因为这个获得收入。

我们再讲得通俗一些,其实现在很多微商、直销,这些三级分销平台,就是利用了复利的概念,让人看到目前投入所带来的未来巨大的可能性。于是乎,每个人都打了鸡血一样——重仓投入时间,为了以后的“不劳而获”。

互联网线上课程厉害的地方在于,它是无空间和无时间限制的,内容可以被所有人看到,而且理论上可以永久沉淀。

所以,真的,我们不是输在不够勤奋,不是输在机遇不好,而是输在对一个趋势、一个事件、一个现象的认知深刻程度。

其实对于以上三点时间价值的认知,并不是我自己凭空生发的想法,而是自己实践出来的。

只有提升认知,才能及早看到未来。

【摆脱低水平的勤奋陷阱,获得高水平的反思能力】

我有个不太阳光的性格特点:喜欢观察人和分析人。

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,意味着财富重新分配,阶级流动活跃。让一小部分普通人脱颖而出,站上浪潮之巅,实现财富和影响力的飞跃。

而现代的多数人都是普通人,感觉这个时代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,也就平平淡淡地度过这一生(虽然也不是什么坏事)。

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,其实是希望成为那些在这个时代里崛起的普通人。但问题是,他们有心,也有力,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,迷茫,无奈。似乎总有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,你明明知道上面的天空很美,但就是上不去。

这两年,我很幸运,因为自己公众号的体量起来了,积累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个人势能。同时,认识了一大批各个行业顶尖的牛人,比如年纪轻轻就去百度当副总裁的李叫兽,比如当年尊为偶像又一直红到现在的李笑来老师。与他们一起交流,甚至一起共事,听他们的思维方式,看他们的行动作风。

然后当我尝试复盘分析这些人的崛起轨迹,发现似乎总有一条隐秘的力量,引领着他们成了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。

我尝试挖掘、提炼、总结,得到了金灿灿的九个字——刻意练习的深度认知。

真的,牛人的认知层次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的。

1普通人是舆论认知,牛人是底层认知

舆论大多是被媒体控制的,永远不要完全信任媒体,更不要被媒体绑架。
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对于很多事件和世界的认知都是来源于媒体,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:媒体提供给我们的事件就是客观的,媒体提供的观点就是正确的。于是我们的大脑就变成一头“懒猪”,吃着媒体喂给我们的速成品。

但是,随着自己也不知怎么就成了这个时代所谓的自媒体人,自己生产的内容开始具备媒体属性,这时突然发现,媒体人其实是最不客观的一帮人。

因为多数媒体,关注更多的是热点带来的传播属性,以用来获取流量;而不是完全地关注事实本身,除非这事件本身具备传播价值。

所以,只有少数的媒体,用高质量的内容在引领;而其余的媒体,利用人性的内容在迎合。

而可悲的是:做引领的媒体,大多小众,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,大多不挣钱;但做迎合的媒体,却赚了很多钱。毕竟《奇葩说》这种叫好又叫座的干货泛娱乐节目,终究太少。

导致的结果是,大多数人对于事件的分析和判断,从来不是一手的,而是经过媒体喂养的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。看着好像有道理,却不去论证,懒得探求根本。

就好像现在舆论鼓吹经济不景气、资产泡沫,你也说经济不行了。

但对牛人来说:每一次资产价格的低潮,都是静心学习研究的时候,都是为了下一次资产泡沫做好准备。

所以说白了,很多人的所谓独立思考,既不独立,也不思考。

2普通人是经验认知,牛人是行动认知

人性中有个弱点,当我们遇到与过去不一致的观点的时候,就会触发我们的惯性思维来防卫。

比如表面现象是公众号的红利已经结束了,然后你就也嚷嚷说红利结束了,但你不愿意再进行深一层思考。你不了解好内容是永远稀缺的,现在正是做个人内容最好的时候。所以,内容风口是和你没有关系的。

你不愿去思考这一层,是因为和你的想法冲突了。

进而导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要么按照过去的经验,要么按照所谓成熟的规定,没有想过要去打破常规,更不会去刻意思考创新。

美团的王兴说得更犀利——“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情”。

甚至有些行业精英,他们其实也被束缚在一个既成的思维框架里,只不过他们的框架,看起来更高级罢了。

而牛人在看待一个和他观念相冲突的结果时,一般会多问几个为什么:真的是这样吗?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原因?他们一定会不断深挖,以求看到事件的真相和本质。

因为你要相信,你所看到的,一定是表象;正如这个世界的真相,往往是underthetable(隐藏的)。

现在的我,渐渐地不愿听那些所谓正确的废话,而更愿意听一些更偏激更具冲击性的观点,哪怕会颠覆我原有的认知。

我当年的几个抉择,比如辞职来香港念书,大家都说年龄太大,成本太高,我却认为不离开的成本更高;比如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做销售,很多人说你的硕士学历做销售太亏,我却认为迅速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是第一步,然后再去谈未来。其实每一个决定都是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反对的,说我激进,说我功利,大多数人以“关心”的名义劝诫着我。但是如果我听了他们的建议,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。

同样的人,当年说你傻,现在夸你牛。这就是舆论。

只有深度的自我思考,才会带来认知的优势。普通人是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,而牛人是用未来的眼光来判断。

未来的竞争,只会更同质化和白热化,理解的深度决定着结果的巨大不同。

我反而更加相信,大众普遍认知的反面,更像是未来真正的样子。

真正的学习,都是发生在行动之后。

3普通人只一味提升技术效率,而牛人提升认知效率

很多人抱怨说,我也很努力呀,但是怎么就上不了一个台阶呢?

因为,只知道提升技术效率的人,一味地希望通过复制前人道路寻找成功,都陷入了“低水平勤奋陷阱”。

我们就像在跑步机上汗流浃背的人,看似辛苦,却一直到不了远方。

这导致的结果是,你在一个行业进行所谓的时间积累,能力增长会越来越缓慢,过了几年后,你便会觉得自己遇到了职场的瓶颈期。

为什么很多人明白很多道理,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

如果你觉得一个观念很有道理,然后生活照旧,那它就不是道理,只是信息。而信息转化不成行动,就只是数据和文字,是没有价值的。

即便你想转成行动,却往往不知如何进行。因为没有做提升认知效率的刻意练习。

我对于刻意练习最好的定义就是:妓女不是有了性欲才接客,作者也不是有了灵感才写作。

刻意,指的是摆脱原来舒服的习惯和流程,变得不舒服,和自己较劲。

试图想一想,在基本功扎实之后,自己做的事里能不能产生一些跟前人不同的思考和进步。最初的行动尝试也许莽撞,但试得久了,你会在自我刺激中摸索出一套新的方法论。

我对我的团队的人说,永远记得,不要只是执行我交给你们的任务,那样只会成功地把你们训练成可被替代的三流人才。简单的执行是不需要深刻理解的,只是变相的体力活。一个任务,你能不能给出一个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方案,给我惊喜,那才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。

你会很痛苦,很没有头绪,很抓狂,很烧脑,但你一定会在这过程中,完成蜕变。

最后想说,舒适和成长永远不可兼得,但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庆幸,这个时代终究还是给愿意奋斗的年轻人留下一道破局的窄门。这个破局的点,也许在于能否“摆脱低水平的勤奋陷阱,获得高水平的反思能力”。

【为什么别人是高管,你只是员工】

现在自己公司的业务规模到达了一个新的平台,对我来说,找到优质的合伙人,招聘优秀的员工,成了当下最重要的事。

最近面试了不少职场人和刚毕业的研究生,也和不少企业高管聊过天,渐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

我发现,同样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,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是不一样的,人与人的职场素养真是天差地别。不禁感慨,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当员工,另一些人却能成为高管。除了职场资历和行业经验外,人的职场前途,根据行为模式,几乎已经注定了。

我总结了两点明显的差别,和大家分享。这当然并不局限于高管和员工的定义,有些员工虽然目前还不是高管,但是职场素质非常好,未来肯定大有作为。所以更宽泛地说,应该是普通员工和一流职场人的差别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个体崛起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