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十四章

作品: 经典小说7 |作者:赵津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8-21 18:27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简评

举案齐眉,指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。形容夫妻互相尊敬。梁鸿和孟光的故事,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广为赞颂。他们所追求的是志趣的高洁,情意的相投以及思想的共鸣。即使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,还是能坚持遵守礼节。互敬互爱不只是在夫妻之间应该提倡,同学之间,师生之间,不管有没有尊师重节的客观环境,都能坚持自己的文明修养,实属难得,更实属可敬。

§§39.倒履相迎

蔡邕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。公元190年,汉献帝迁都长安,蔡邕也一起到了长安。这年蔡邕已59岁,是献帝的左中郎将,进出常是前呼后拥,车骑填巷。

当时,山阳高平(今山东省微山县)有个叫王粲的人,幼年时特别喜好读书,精通文学以及秦汉诗文。因家境贫寒,王粲借钱买了一些纸张,在街头设案代笔,很受老百姓的欢迎。很多家人在外做生意未归的,在边关服役未满期限的,或有打听亲朋旧友下落的,或商量两家儿女婚姻期限的,都来请王粲代笔写信。他的信写得十分出色,很擅长模拟发信人的口吻,将事情原委讲得清楚明白,读信人见信如面,亲昵之情跃然纸上。有一位弃妻出走的丈夫,在外地收到妻子的信,不禁失声痛哭,深深被妻子的信所感动,终于归来,与妻子破镜重圆。还有一位青年和尚,收到老母家信,信中尽述母亲度日之艰难,晚景之凄凉,顿生愧疚之心,重返尘世以尽孝心。

这一消息不胫而走,人们纷纷传说京城出了个“王铁笔”。这事终于传入了高门大户,被蔡邕知道了。他听说一纸书信竟能使和尚还俗,感到诧异,便急忙对仆人说:“快去请那位‘王铁笔’来,我想看看他的真本事。”

一天, 仆人把王粲领进来,这位50多岁的左中郎笑了:“哎呀,没想到你竟是一位少年,我还以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!快快请坐!”

王粲地位低下,不敢入座。蔡邕说:“我今天以文会友,不必客气呢!”王粲连连称谢。主人一边吩咐给客人看茶,一边谈起了文章之道。在交谈中,蔡邕发现,这位少年对答如流,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,他非常高兴。当问及王粲的家世,老人家眉头一紧,缓缓地说:“我想请你答应两件事,不知可否?”

“大人请说吧。”

“第一件事,请你今后常来,我们可以多多切磋、商讨。第二件,请你给我这个花厅写一首诗。”

王粲思索了一下,挥笔写下了一首诗,说:“我这是班门弄斧,献丑了。”

蔡邕看也没看,便命仆人取二十两银子,作为酬谢。

从这以后,他俩成了忘年交。

有一次,蔡邕设宴请客,门外车马喧闹,室内高朋满座,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。不一会儿,仆人凑近蔡邕的耳朵,低声说:“门外王粲求见。”蔡邕立刻亲自跑出去迎接,由于太慌忙,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,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,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。众人见主人如此慌慌张张的样子,以为必是有什么重要人物驾到,纷纷起立,不料王粲一出现,原来年纪又轻,形貌又矮小,满座的宾客都为蔡邕如此敬重一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而感到吃惊。蔡邕介绍说:“这就是王公子,有奇才,我都比不。”

从此,蔡邕礼待布衣,“倒履迎宾”的故事便流传开来。王粲后来成为东汉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是个著名的文学家。

简评

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的故事,他是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。履,就是鞋,指听得有好友或所敬爱的人来访,喜出望外,连穿鞋也来不及,倒拖着鞋急忙赶出门去迎接,形容对客人和欢迎和重视。

§§40.不畏权贵

满宠是山阳昌邑(今山东巨野昌邑)人,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。

满宠从小习文学武,是文武全才。 18岁时,满宠开始在本郡担任督邮。凡传达教令,督察属吏,检核刑狱等事,无所不管。

满宠担任督邮后,忠于职守,多次为百姓伸张正义。

当时,郡内李朔等人拥众自恣,为害百姓。太守命令满宠前去纠察,李朔闻讯,大吃一惊。他知道满宠刚正不阿,绝不会轻饶他的。于是,率人先去给满宠请罪,并表示不再为害乡里。

后来,满宠因功升任高平县令。高平县人张苞担任郡中督邮,贪污受贿,干扰县中政务。满宠认为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官,不能坐视不管,便派人将张苞逮捕,并进行拷问。

不料,张苞因受拷问,竟死在监狱中。满宠无可奈何,只得弃官而归。

汉献帝初平三年(192),曹操率大军到兖州后,满宠因耿直之名闻于远近,被聘为从事。

从事是官名,是刺史的佐吏。主管一郡的文书,察举非法之事。汉朝末年,刺史的权力加大了,从事名目也更多了。文的有文学从事、劝学从事等,武的有武猛从事、都督从事等,均由刺史自行聘任。

汉献帝建安元年(196),曹操升任大将军,见满宠刚正不阿,能独当一面,便让满宠去担任许县县令。当时,曹操堂弟曹洪担任将军,但是他的亲戚依仗权势,在许县多次犯法。满宠不畏权贵,将这些犯法的人都捕起来,关入狱中。

曹洪闻讯后,写信给满宠,请求将这些人释放,满宠不听。

曹洪又上报曹操,请曹操出面解救。曹操前往许县,准备为曹洪说情。

满宠听说后,立即将犯罪的这些人全杀了。曹操知道后,想了想反而高兴地说:“这件事本就应该这样处理。”

建安二年(197)九月,太尉杨彪因与袁术联姻,引起曹操忌恨,曹操便将其逮捕,准备以大逆罪将其处死,派满宠进行审问。

杨彪是当时的名士,因婚姻之事被捕又是冤枉的,尚书令荀彧、少府孔融等人都来见满宠,并嘱咐说:“问一问就行了,千万不要用刑。”

满宠知道曹操的为人,为了救杨彪,他在审讯中照旧用了刑。

几天后,满宠求见曹操,进言道:“杨彪已经严厉地拷问过了,并无其他动机。此人有名于海内,若无罪受罚,必大失民心,这样的事情我也为明公担忧呢。”曹操一听,见已对杨彪用刑,自己也解了心头之恨,便下令将他释放了。

当初,荀彧、孔融听说满宠拷打杨彪,都发怒了。后来,听说杨彪因此而被释放,这才暗暗感激满宠。

简评

满宠刚正,但是不愚忠。他在刚正之余,能分辨善恶,能通晓人情。刚正不阿是为官者面对强权时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。有了这种精神,才能做到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。船靠舵正,人靠心正;宁向直中取,莫向曲中求。刚正不阿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有了这个本钱,才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,受到人们的尊敬。

§§41.吕蒙笃志

吕蒙,字子明,三国时汝南富陂(今安徽阜南)人。他是东吴一员英勇善战的著名将军。

在很小的时候,因为北方战乱,吕蒙就跟着母亲避乱到江东。青年时代就从军打仗,没有机会上学读书。他虽然很能干,英勇机智,又善于指挥,但是却没有文化。

吴王孙权很看重这位青年将军。有一天,他对吕蒙和另一将领蒋钦说:“你们现在都负有重任,应该多读点书,借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。”

吕蒙推托说:“军中事务太多,恐怕安排不出时间来读书了。”

孙权开导说:“我不是让你们专搞什么经学,只是希望你们多涉猎一些古书,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罢了。你强调忙,难道比我的事务还多吗?我年轻时就读完了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,只是没有读过《易经》。掌管军政要务以来,又读了三史和诸家兵书,自以为大有裨益。你们二位很聪明,只要肯学,就会学好。为什么借故推托,自甘暴弃呢?应该迎头赶上。”

吕蒙听了孙权的一番劝告,深受感动。从此以后,他便利用一切零星时间,发奋攻读史书、兵书,知识越来越多,在军务上经常提出非凡的见解。

当鲁肃代替周瑜,领兵镇守陆口,经过吕蒙兵营的时候,顺便去看望吕蒙。两人喝酒时,吕蒙问鲁肃:“你身受重任,又同关羽的军队近在咫尺,将以什么计谋来防患于未然呢?”鲁肃贸然回答:“到时候再说好了。”吕蒙说:“东吴和西蜀如今虽然联合起来共同抗魏,可是要知道,关羽对于我们来说,毕竟是熊虎之患,怎么可以不预先定下对付他的计策呢?”当即,吕蒙为鲁肃策划了五条对策。鲁肃听了,不由得肃然起敬,马上离开席位,伸手拍了拍吕蒙的脊背,感叹地说:“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,今天听了你的议论,学问竟然这样渊博,见解这样高明,真了不起!你已经完全不是当年在吴下的阿蒙了!”后来,鲁肃死了,吕蒙代其领军,袭破关羽,占领了荆州这个军事要地,为吴国建立了功勋。

孙权也曾这样赞扬吕蒙:“像吕蒙、蒋钦这样,年长以后,还能自强不息,力求上进,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啊!尤其是富贵荣华之后,尚能放下架子,勤奋学习,这就更是难能可贵了!”

三国时期,吴国大将吕蒙常带病作战,勇猛顽强,后终因病情加重,卧床不起了。孙权知道后,马上将吕蒙接到自己身边专门招人照料,为他广求天下药方,下令全国凡能治好吕蒙病的人,可得到千金的赏赐。

孙权心中惦念吕蒙的病情,总想去探望他,但又怕吕蒙受君臣礼节约束而增加劳累,每次去看他的时候,便隔墙相坐。当他看到吕蒙在受伤痛折磨的时候,自己的心也难受万分;如果看到吕蒙好一点,能吃点东西时,便喜笑颜开;后来吕蒙的病情不见好转,他常常唉声叹气,夜不能寐。为使吕蒙病情好转,他下大赦令,想以仁义之心驱走吕蒙的病魔。在吕蒙生命垂危时,他亲临身边,请道士在星辰下为吕蒙请命。

尽管孙权为吕蒙做了很多救护措施,但吕蒙终因病情太重而离开了人间。孙权为此悲痛不已。

简评

自古君臣相惜者不多。吕蒙能得孙权这样眷顾是吕蒙之幸。但是反过来想一想,孙权没有吕蒙这样肯为他忠心打天下的臣子也是自己一大损失。吕蒙因战受伤,是忠义。孙权疼惜老臣,是仁爱。怪不得人说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,看来孙权确是有可取之处。

§§42.鞠躬尽瘁

诸葛亮,字孔明,原本是瑯琊(山东临沂北)人,父亲早亡,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为官。后流寓于襄阳,躬耕于隆中。因徐庶的推荐刘备曾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。诸葛亮在第三次才见刘备,并给刘备讲解了如何兴复汉室和争霸天下的问题。人们称这一答辞为《隆中对》。
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,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;曹操占有中原,孙权占有江东,势力稳定,已不可争夺,在这种情况下。只有谋取荆、益两州,争取三方鼎立,共分天下;然后联络孙权,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,整顿内部,增强实力,待天下有变,即兵分两路进取中原,兴复汉室。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和谋划,十分赞赏,从此对诸葛亮言听计从。后来,刘备联合孙权,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曹操;公元214年,刘备又进取益州,与曹操、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。事态的发展,印证了诸葛亮的预见。

刘备既得益州的第二年,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,由此双方交恶。之后,荆州归吴,曹、孙暂时联合,刘备的发展受到抑制。刘备称帝后不久,蜀汉与孙吴间爆发了夷陵之战。刘备失荆州,夷陵之败是蜀汉的一大挫折。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,都在于违背了《隆中对》所提出的策略,破坏了孙刘联盟。

夷陵之战后,刘备败归白帝城,于公元223年病死,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“后主”。诸葛亮继续任丞相,并受封为“武乡侯”,蜀国一切军政大权,都操在他手里,由他裁决。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,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,一面南征孟获,平定南中诸郡,以消除后顾之忧,然后充实军备,练兵习武,积极准备北伐魏国。出兵的时候,曾上表后主,力劝听信忠言,任用贤臣,这就是后来流传的《前出师表》。可是这次北伐,没有完成,就暂时退兵回蜀。过了一些时候,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,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,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,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,分析当时局势,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,必须北伐。这就是后来和《前出师表》同样流传的《后出师表》。

《后出师表》的末后有一句道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……”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,所表现的忠贞气节,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。

简评

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,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。 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。为国尽忠一生的诸葛亮,在刘备死后依然忠心辅佐刘禅,没有半点懈怠。这份气节千古未见几人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以形容为国家尽忠,竭尽全力。故事启发人,工作也是一份事业应该用心对待,竭尽全力,不辞辛苦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经典小说7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