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十五章

作品: 经典小说7 |作者:赵津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8-21 18:27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§§43.邓艾为将

邓艾,原名范,字士则,后改为士载,义阳棘阳(今河南新野东北)人。

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将领,追随当时魏国司马氏集团,南征北战,曾积极参与了平定文钦等人叛乱的斗争,长期与姜维相拒于陇右,运奇计偷渡阴平灭亡蜀汉,屡建功勋,名垂史册。

邓艾出身贫寒,曾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普通官吏,因此他了解士卒的疾苦。

邓艾非常重视将帅的表率作用。在与姜维相拒陇右之时,他为了筹集军资,保障供给,曾在陇右地区组织兵士屯田耕种。他与将士们一道备战,“身披乌衣,手执耒耜,以率将士”。在他的感召下,魏军官兵无不尽心竭力,广植禾稼,充实军粮,为挫败蜀军主帅姜维的北进企图打下了基础。

魏元帝景元四年正月,曹魏方面发动了对蜀汉的最后攻势。邓艾统率三千余人投入了战斗。当时蜀军主帅姜维率军从沓中退守险隘要地剑阁,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,抑制住了魏军的凌厉攻势。

久攻剑阁不克,军食匮乏,魏军准备罢战撤军。但邓艾却坚持应该予以穷追猛打:“今贼摧折,宜速乘之。”

邓艾根据地形条件、蜀军布防虚实等实际情况,运用 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的策略,提出了“奇兵冲其腹心”的作战方针。这一大胆建议得到了司马昭的支持,并责成邓艾具体实施。

邓艾率领精兵万人,领兵出发。部队经过马阁山时,山高谷深,荒无人烟,部队军粮给养不能及时补充,部队的处境十分危险。这时,邓艾身先士卒,率领将士“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”,遇上荆棘丛生,野藤缠绕这样无法通行的地方,则“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”。手下的将士也都尽心尽力“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”。终于越过七百里地崎岖的山道,给了蜀军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。随后,邓艾挥师长驱直入,在绵竹大破蜀汉军队。接着,迫使后主刘禅献城投降,至此,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完结。

邓艾出奇制胜平定蜀汉之举,堪称古代战史上杰出的奇袭范例,得到朝廷的极高评价。

简评

在三国时期的邓艾将军身上,以身作则,为人表率,得到了集中体现。在艰难之时以大局为重,披荆斩棘带领军队前行,带兵作战要自己身先士卒才能树立威望,鼓舞部队士气。因此不管是带领队伍还是企业,领导和带头人都要起到表率作用,这样才能号令得以执行,人心得以收服。

§§44.从政如流

刘穆之,字道和,是辅佐刘裕创建南朝刘宋政权的主要助手,处理政务以决断如流著称于史。

东晋末,北府军将领刘裕起兵反对篡夺政权的桓玄,刘穆之受任为主簿。刘穆之被刘裕重用以后,刘裕有什么不懂的问题,都是要咨询刘穆之的。刘穆之扶持刘裕,可谓竭尽全力,忠诚之至,从大局出发,全心全意。

刘裕攻占京都后,主要的施政措施都出自刘穆之的建议。

东晋后期,存在着法纪松弛,政令不行,士族豪门倚仗权势,随意侵夺,庶民百姓屡遭欺凌等的政治问题,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刘穆之先是“随方矫正”,结果十天之内,风气顿时有了改变。刘裕出征南燕及回军抵御卢循时,刘穆之随军征讨,“常居幕中画策,决断众事”,深得刘裕信任。

义熙八年,刘穆之升任京都最高行政长官丹阳尹。以后刘裕外出征讨时,就将留守京都的重任交付给刘穆之。

义熙十二年,刘裕北伐后秦,刘穆之以尚书左仆射、丹阳尹留守的职务主持朝政,统留守诸军,掌选举事务,并负责大军的后勤供应。诸项事务千头万绪,但他精力过人,应付自如。史称:“穆之内总朝政,外供军旅,决断如流,事无拥滞。”

来访的客人,奏报的折子,请求解决问题办事情的,内外咨询问题禀报事情的,人多到什么程度呢?屋子里盛不下,进不来门的,没别的办法,只好在外边的台阶上等候了。

义熙十三年十一月,刘穆之积劳成疾而逝世,时年58岁。当时刘裕已攻破后秦,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听到消息后,“哭之甚恸,曰:‘丧我贤友。’”

刘裕在取代东晋,建立起宋王朝后,经常叹惜刘穆之早逝,说:“穆之不死,当助我理天下,可谓‘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。’”这正是对刘穆之一生勤于政务的最好总结。

简评

为官清明,不仅仅指的是要廉洁,更主要的是能解决国家大事,有效率有效果。这样一个果断的、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忠臣良将去世,难怪宋武帝刘裕要“恸哭”了。从政如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,如果能思路清晰,理解快速,学习上也可以达到“从政如流”的境界。

§§45.李白不题诗

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 “欲上青天揽明月”、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诗句,无不透露出这位大诗人的狂傲不羁的个性。但李白有一次是自愧不如别人,谦虚了一回。。

李白原在长安为官,因高力士等人屡向唐玄宗进谗言,李白后来上表辞官, 整日遨游山水。黄鹤楼耸立在武昌长江边上,登楼远眺,汉阳城历历在目,鹦鹉洲芳草萋萋。多少诗人被眼前景色所动,诗兴大发,都曾在此挥毫泼墨。

正值暮春时节,李白在朋友的陪同下,到黄鹤楼游玩。李白凭栏眺望了一回江景,就倒背双手,仰脸阅读楼上的题诗。读了一些诗句,不觉灵感突发,提笔凝思,正待书诗一首,忽然看到墙上崔颢的题诗: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沉思良久,李白感叹一声,说:“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。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都已经说尽了。”于是竟搁笔不写了。

李白不敢题诗的消息一传开,武昌城的文人议论纷纷,想不到李白这位笑傲王侯的大诗人,竟然也有自愧不如人的时候。

简评

且不论李白和崔颢究竟谁的诗句更好,但说李白这位狂傲之人竟一改平日“天子呼来不下船”放肆形态,停笔不敢做诗。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。常怀一颗谦逊之心才能不断进步,话说水满则溢,史上最狂放的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上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。

§§46.不负故人

唐朝元和年间,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京兆尹杨凭贪污罪,朝廷把杨凭贬为临贺县尉。离开京师的时候,杨凭的亲朋故旧没有一个敢来送行,唯独栎阳县尉徐晦专程赶到蓝田与他话别。

太常卿权德舆是徐晦的老朋友,知道这件事以后对他说:“你专程来为杨凭送行,这份情谊确实深厚,但你不怕因此而受牵连吗?”徐晦回答说:“我做官之前,就蒙受杨凭的知遇之恩,现在他被贬到远方,难道我能不和他告别一下?假如今后您也被诬告而放逐,我能把您看作路人一样吗?”权德舆听后赞叹不已,非常敬佩徐晦,于是把这件事进奏朝廷。

过了几天,李夷简上奏擢升徐晦为监察御史。徐晦感到非常奇怪,于是在拜谢李夷简时问道:“我和您没有什么交往,您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呢?”李夷简回答说:“你不背弃杨凭,难道还能背弃国家吗?我凭的就是这个啊。”

简评

得意时朋友如云,失意时孤家寡人。不管是官场还是普通的世故,人们往往这样。徐晦不避讳被贬官的友人,注重昔日情意,可谓患难见真情。道义在这个时候凸显,徐晦也因此得到提拔重用。可见道义的重要。

§§47.开墓现珠

唐代,兵部有一位员外郎李约是个远近闻名的重信义的人。

一次,李约坐船外出,傍晚,船就泊在江边。旁边停泊着一只较大的船。

李约的这个船上的人老报告说有个人要见他,于是李约来到船头,来人行过礼之后指着旁边的大船说,“我们主人想请李大人过船相见。”

因为素昧平生,李约心里嘀咕不知道何人见他。来到另外一条船的船舱,李约见一人卧在榻上,气息微弱的样子,显然是重病在身。病人费力地请李约坐下。

谈过几句,李约知道了这病人是来自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商人,这次是带着两个女儿到内地经商的。

“这次经商很顺利,获利特别大。谁料想,我忽然得了重病。药用得不少,就是不见一丝功效。我是不久于人世了,就是这巨万的资财和这两个女儿,让我闭不上眼睛,放心不下啊!我的亲属远在万里之外,山高路远,来不及了。我想把资财和女儿托付他人”商人连连叹气。

“轻易托付,巨万资财难保不被侵吞。”

李约点头叹息。 “今天,听说李大人的船就泊在这里,这也是我命中幸运。我就想将这些俗务托付给李大人……”商人说着,拉住李约的袖子。

李约说:“两个未谙世事的女儿,巨万的资财,怎能托给一个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?”

商人说:“我早就听说过李大人的信用了,只是没缘分同李大人相见相识。”

商人恳求再三,李约说:“别人托办事情,能办到才能应承。一旦承诺就必须办到。不知你要我办什么?”

“这些资财,请暂时代为保管。两个女儿,烦大人为她们寻上合适的夫婿。”

“这可以办到,我绝不动一丝一厘。”

商人说到这里,摆手让别人走开。舱中只有李约一人在旁边时,他也不说什么,只是费力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绒布小包,打开,露出一颗闪闪发亮的夜明宝珠。商人这才说:“这颗宝珠……”说了半句就停住了,有点难以启齿的样子。

“有事只管直言,能办我就应承,说办我一定办到。”李约说。

“想请大人把它放到我的口中,勿使任何人知道……”

很快,商人就死了。

商人的资财,李约碰也没碰,就让商人的女儿把它们连同账簿一起封好,请官府收去保管。

商人的女儿,李约为她们寻了夫婿。过了很长时间,得到信息的商人亲属赶来清理商人的遗财。他们到官府将商人的遗财同账簿一一对照,发现除一颗宝珠,其他丝毫不差。他们知道那宝珠价值连城,去没说什么,觉得也是李约应该得到的。

李约让官府派人与商人的亲属一起去将商人的坟墓挖开了。坟墓挖开,人们看见,那颗宝珠就在商人的口中。

李约说:“因为我答应他,将这颗珠子放在他的口中…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经典小说7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