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5章 只有超级个体才能领跑未来职场(3)

作品: 个体崛起 |作者:陈立飞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3-23 14:5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【去大城市奋斗?你需要三思】

某年年初的时候,上海的房价又迎来一波大涨。我的一位客户前一年准备出手买上海的房子,耽搁了,这一年得花更多的钱。

他无奈调侃:上海的入场券,是越来越贵了。

我苦笑:何止是上海,北京深圳香港,哪座城市的门槛低了,没有最贵,只有更贵好吗。

有时候觉得,大城市吧,就是一个“吸血鬼”。

大城市吸掉你最好几年的青春和精力。你白天堵车,晚上加班,租着香港不到七平方米的卧室,为了省租金恨不得去当“厅长”;吸着北京的雾霾,还自嘲说霾是“北京醇”。你存不了什么钱,你投入了所有,你帮助创造着这座城市的奇迹和繁荣。

即使这样,但并不保证一定能拿到这座城市的入场券。

而且,最终没拿到入场券,是大多数人的宿命。几年后,容颜已回不去,蜕变却没到来。

当他们黯然离场,城市都听不到他们离开时的叹息,因为这座城市的聚光灯,都打在成功者身上,城市的麦克风,都握在成功者手里。在一座胜出率不会高于20%的城市,你能做的,就是和内心的不甘握手言和。毕竟,我们中的大部分人,都不会成为传说。

所以,有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,当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,巨大的放弃,巨大的投入,来争取这种小概率的成功,好像和赌博也没什么区别。

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,有一个露天场所,对面是维多利亚港,另一侧是干诺道中,旁边围着是J.P.Morgan(摩根大通集团)、IFC(国际金融中心)等一批金融写字楼。坐在这里喝咖啡,阳光能照到自己,感觉很好。从写字楼里出来的人,男士金融范儿,女士白领风。抽着香港特有的白色烟,他们不太多说话,一般都微皱着眉头,或者低头看看手机,或者抬头看看维港,眼神复杂,经常放空。我看着他们,想着,他们在最贵的地段,领着比普通人多几倍的工资,做着一般人都羡慕的工作,他们此刻在想些什么?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满意吗?

都知道中环的夜景是最美的,因为中环的写字楼里晚上加班的最多。去坐下晚上十一二点中环站的地铁,车厢里灯光明亮,全是西装革履的人,你会误以为这是傍晚下班的点。

这时候,你能由衷地体会到一句话——看到的都是光鲜,看不到的都是苟且。

上一周在北京,见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人,很多都是90后,年轻,热情,眼里装着梦想,笑容让你觉得北京好年轻。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拼出来,几年后心里踏实下来,可以在这座城市继续下去。在北京的姐家,坐着喝茶,聊着北京和香港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的区别。我说在香港你月薪低于15K(15,000港币)就不要谈体面。她说这样比起来,北京就是一个特别包容的城市,月薪低于5K(5000)人民币的人也有他们的活法。

确实,在大城市,如果你真的想留,一般都能留下来,只要你愿意降低生活的品质。但是,我想问的是,那留下来之后呢,留下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?

前几年我一直天真而坚定地相信,年轻人一定要来大城市发展,因为机遇多,平台好,能力增值快。而现在,我不会那么激进,我会更保守地认为——有些人,也许就是不适合,和能力没有关系。

有人无法容忍未来的单一确定性,于是跑来大城市寻找不确定和未来的想象空间;而另一些人就是希望稳定的安全感和每日生活的小确幸,这些人,说实话,大城市未必适合你。人各有活法,大城市的生活状态,也只是适合一部分人而已。

比如以前在家乡的时候,夜晚一个人开车到海边,你觉得整条海岸线都是你的。当年的我,因为生活太单调而苦恼,因为未来太确定而迷茫,但是不会没有归属感,从来没想过在小城市怎么活下去这种基本问题。

以前担心的是过早的settledown(安定下来),现在担心的是再努力也不一定能settledown。当年的焦虑属于灵魂焦虑,现在的焦虑是生存焦虑——这怎么还越活越低级了。

有人说,在大城市混不好,大不了回家乡嘛。

我表示呵呵,开什么玩笑,回不去了好吗。

千万别天真地认为,当大城市的门逐渐关闭的时候,家乡的大门还永远向你敞开。错了,家乡的门和大城市的门,都是同时在关闭的。

我自己的经验是,有一批人,毕业后在大城市混那么一两年,再回二三线城市或回家乡,这些属于及时调头的。但是一般工作三五年的,即使还没有混出来,也一定要苟活地赖在大城市不走了。第一,这几年的时间成本、事业积累和社交圈子已经放在这里了,回到家乡重新开始的成本已经巨大。第二,很多事业的机会就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,资本实力,就是在一线城市聚集,没办法的。在北京工作的人,搬去上海深圳发展是有可能的,甚至在旁边的天津都不太会考虑。回家乡,武功就废了。大城市的生存技能到了小城市施展不开,小城市需要的资源大城市带不回去。所以,家乡人民并不需要你。

现在市场上特别需要一本大城市生存指南,有哪些技能,能让我们活在大城市,内心不至于总是处在间歇性崩溃的边缘。我提供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。

1在大城市,千万别玻璃心

要知道,自己的喜怒哀乐,对这座城市而言,根本微不足道。城市的本质是流动和动荡的。要接受没有什么是确定,更有没什么是你可以掌控的。玻璃心的人,更容易焦虑,更容易没有耐心,更容易情绪失控,更容易吸收城市带来的负面气质,周围的人流只会让你更加没存在感,城市的灯光会让你迷失得想哭。

此时如果还闹个分手,或爱人离开了你的城市,真是分分秒秒都怀疑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意义。

伤感的情歌,都市的背景;情感的话剧,外滩的背影。所有人认识所有人,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孤儿。

都是这个套路。

我现在特别欣赏那些有自嗨和自黑气质的人,这是在大城市生活保持好心态的必备技能,每天的生活,就是一种修行,小隐隐于山,大隐隐于世。

把城市生活,当作一场修行。反脆弱的能力,很重要。

2给自己设一个在这座城市的截止期

前两天回香港浸会大学,作为学长,在给马上毕业的研究生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关于职场的交流。被问到关于毕业后留在香港还是回内地的问题,我想起我当年毕业的时候,在毕业酒会上,也同样面临这个选择。一位老师和我讲了这么一句话:“如果你想留在香港打拼,给自己一个deadline(截止期),不管是一两年或几年,关键要定好目标,不管是薪水还是其他,无论如何,要有个目标和deadline。能达成,就继续留下来,不能达成,就走。”

在大城市奋斗和在小地方工作的区别在于,在大城市奋斗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。两个原因,第一,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,光房价一条,就排除一大片;第二,你身边的人的素质往往都不差,和优秀的人一起竞争,不进则退。

而deadline是你内心的一剂猛药,而不是一碗鸡汤,会要求你随时开启人生的hard(困难)模式。既然acityneversleep(城市不息),那就alifeneverstop(生命不止)嘛。免得浑浑噩噩的,日后陷入更加尴尬和焦虑的境遇。

3哪有什么胜利,最后拼的都是体力

之前和一位在麦肯锡工作的朋友吃饭的时候,我问她在麦肯锡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聪明?她说,表面上看是这样,但其实吧,在麦肯锡最重要的是两个字——“结实”。

“做项目的时候日夜颠倒,一周工作超过100小时。聪明只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,最后拼的都是体力。”

职场上看中的是结果,不在乎过程。身体素质不行,演不了苦肉计,得到的不会是同情,而是被替代。

大家都不是精力无限充沛,激素无限储备的小年轻了,身体也是有"a(限额)的,现在过度了,以后就没有了——省着点用。

总之一句话——进城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

【贬值还是增值,取决于你自己】

朋友在香港开公司,为了申请各类金融牌照,并购一些公司,每天衣着光鲜地穿梭于各种饭局和半岛的下午茶,她已经开始产生恐惧了。

那天中午,香港下着雨,她从一幢写字楼去另一幢写字楼谈事,时间着急,太匆忙没带伞,被淋感冒了;还有前几天,大半夜应酬吃饭,喝了白酒,夜晚11点坐出租车回九龙的高架上,胃实在忍不住了,停了车,在高架上冲到旁边对着塑料袋呕吐。

我说你这身家也不少了,干吗这么拼?

“要不然怎么办,租着这么贵的办公室,员工要养,不做事,每天坐着亏钱吗?”

她长叹一口气——现在,每天都在和时间抢时间。

以前我不太明白有些人会“奢侈”地放弃一些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,比如不去国外旅游,比如拒绝参加一个海外会议,甚至放弃公司出钱去读MBA(工商管理学硕士)的机会,简直太暴殄天物了。现在明白,同样的时间价值,花在这里,就一定放弃了另一种更丰富或更值钱的机会。我们崇拜的东西,别人选择割舍,说白了,还是因为不一样的段位。

所以,随着我们的成长,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决定的,何止是对世界的认知——时间的价值,也会被重新贴上标签。

同时,一定会慢慢认识到——时间,是最大的风险。

世界越来越大,能做的事越来越多,降低时间成本,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,会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功课。

有一种风险,叫“什么都没做”。

“鸡汤”告诉你:如果你知道去哪儿,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。

现实问题是:我怎么知道要去哪里。

所以鸡汤就是鸡汤,给汤不给勺,给一个包治百病的所谓单一解药,甚至都不说明如何拆封包装。

就像目前人民币的尴尬现状:货币恐怖地增发,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钱被稀释和贬值,如果前些年人民币至少还是“对外升值,对内贬值”,如今已经“双贬”了。但是海外投资受外汇管制,国内投资又各种凶险。虽然理财规划师天天扯着嗓门喊要分散风险,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,废话,我也知道啊,我也想投资,但是往哪儿投呢,现在哪个篮子是安全的,难道还要逼着去炒一线城市的房吗?

然后吴晓波说:只有创业和股权投资才能扛住泡沫。

实在是逼得没辙了才会用的招数,和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一个套路——创业和股权投资当然能扛住泡沫,但是风险呢?

当人民币在用肉眼都能看得见的速度贬值的时候,让钱在银行躺着,是最大的风险。

所以,明知可能有风险,还是要把银行里的钱投出去。初期该交的学费要交,栽的跟头也要认,直到慢慢开始会辨别哪些靠谱,哪些是忽悠,至少不会因为送一瓶色拉油就去买理财,直到明白哪些钱该用来保命,哪些钱该选择激进。

Inaword,you'vegottodosomething.(总之,你必须做点什么。)

而在职场上,“什么都没做”并不是表示不工作,而是所谓的“混职场”。

貌似每天打卡上班,貌似一天八小时工作时长。但是,工作不上心,能力不见长,做错事不反思,工作的意义是等月底的薪水,这就是职场上的“什么都没做”。

别忘了,职场成长的窗口期也是没几年。

要么好好做,要么快点滚,不管喜不喜欢,总之,“混”的心态,是慢性自杀,是对自己极大的不负责任。

我现在很反感的一句话是“我也不知道要什么,这份工作先做着再说”。

什么叫作先做着再说,你以为工作是王菲的词“边走边爱,人山人海,拿着车票微笑着等待”吗?

你还在微笑,车子早就跑远了。

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,为什么一般都要问你的长期愿景是什么,你的短期目标在哪里。你只要告诉他,有哪些成长的需要,要达到财物哪个阶段的自由,至于是属灵还是属世界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想要什么,再谈接下来的匹配问题。

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,同样,你也很难拖起一头想要赖床的猪。

这样的员工,面试官是肯定不想要的,你浪费青春是你的权利,我也不想浪费我的时间培训你,各自互道珍重就好了。

另外,无谓的负面情绪,也是消耗时间的杀手。

总有些人,看城市繁华的灯光就内心苍凉孤寂,听窗外的雨声一定要陷入莫名的忧伤。

迷茫,纠结,犹豫,愤怒,抑郁,这些负面情绪,就像女孩的生理期,每个月都会来。正常,人之常情。对于情绪,成熟与非成熟的区别在于,成熟人的这些负面情绪一年来几次,偶尔释放,控制有方,不会侧漏;不成熟的人,搞不好负面情绪恨不能一周来几次,而且每次来了,都肆意打开情绪的阀门,任其泛滥,任其溃败,淹没内心的灯塔和明天的希望。

就像睡眠,正常人睡个六七个小时就够了,换来白天精神抖擞;但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,睡个12小时,换来的不是精神更好,而是更加疲惫。这就是“过犹不及”,还浪费了一大早宝贵的光阴。

你听着薛之谦伤感的情歌,天天陷入自虐的愉悦忧伤,人家生活里可是段子手。演绎者尚且在情绪里切换自如,倾听者又何必自作多情,真是作了把好死。

你又不是文艺创作者,你的情绪转化不成美妙的音符和感动的文字,换不来商业价值,省着点用吧。

“情绪”这种货币,“滥发”了之后,也会通货膨胀,也会贬值。一个处事专业的人,偶尔透露下情绪的另一面,如同福利,有惊喜感。如果一个人天天如同祥林嫂一样嚼烂舌根,只会留给别人一个满意的同情,而已。

太cheap(廉价)了。

别装,别端,别作,忧伤了今夜,明天又不会变得更好。

忙碌的人,没有时间难过,没有时间忧伤,也没有时间高兴。爬上一座山头,喜悦一分钟,就要重新背起行囊,攀下一座山。好风景,都在路上呢。

要现实的理想,做世俗的文艺,别那么市侩,也别那么矫情。要明白人生本来就不公平,也相信越拼搏越幸运。这片热土,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印钞的速度。有多少人在这里开出了花,有多少人在这里留下了泪。年轻的时候,别谈莫须有的诗和远方,如果不想在中年的旷野上一片荒芜,现在的工作,就是诗和远方。

未来,才能有机会,做个活得明白的“资本家”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个体崛起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