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6章 只有超级个体才能领跑未来职场(4)

作品: 个体崛起 |作者:陈立飞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3-23 14:5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【要赚未来的钱】

“我对于赚当下的快钱,已经没什么兴趣了。”

一天晚上和Effie在红磡新开的Kerry酒店的长廊散步,她的投资公司希望投资我的新媒体。

“我们认识两年了,我是一路看着你长成现在的样子的。我们入点股吧,让你们发展得更快。”

我想我肯定回不去领固定薪水的工薪阶层的固定收入模式了。

没有想象力的事情,不值得做。

当年是演员,如今是投资人的任泉有一次发言说,他尝到了股权投资的魅力,这两年赚的钱,比他过去那些年做演员的收入总和还要多。

一次性买卖,其实性价比最低。

我的公众号去年开始了一些商业上的变现尝试,比如广告,比如课程。一开始我觉得挺开心的,一篇文章就可以卖好几万,算是半个躺着挣钱的模式了。但是写着写着,觉得又没有太多意思。因为广告收入最致命的一点,属于一次性买卖,我写篇文章,拿一笔广告费。虽然从时间投入的成本来说,单位时间效率已经很高了。但是这种一锤子买卖的生意,犹如春药,如果一直希望用这种模式来赚钱的话,其实是赚了现在的钱,而失去了未来。

为什么这么说?

第一,广告不能增值你未来长期的品牌价值,而是在消耗。

第二,广告收入是有天花板的,一个月100万撑死了,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。而走资本市场的同道大叔,也就是这么几年时间,估值几个亿,自己套现了1.8个亿。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商业路径。

第三,以我现在的时间沉没成本,如果只是用广告模式,其实是不划算的,乍看现在赚得多,但是和未来没有什么关系。

我们要做的事情,是你今天的努力和付出,会让三五年后,甚至未来更长时间的收益,都和你今天的行动有关——这才是一门划算的好生意。

这里举个也许并不恰当但很有道理的例子,微商、直销的三级分销模式,或者保险的代理人制度,其实就是属于典型的让今天的付出在未来的每一天变现,甚至时间越长,价值越大。

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模式,但是从时间价值的角度上,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。

这就是时间的复利价值。

所以,为什么要引入资本,为什么要做股权投资,就是让未来价值更大。

再说得深一点,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,就像蓄水池一样,要沉淀出价值。

为什么说品牌越来越值钱?

为什么以前在纸上写文章的人,没有太多商业变现可能,顶多也就出书收版税,而在互联网新媒体写文章的人,就可以获得比传统写字的人多很多倍的商业价值?

因为新媒体平台,除了帮你提供了写文章的平台,更重要的是,帮你沉淀了用户。你公众号有多少用户订阅,就是你的商业价值体现。

也就是说,在新媒体平台,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在积累你个人品牌的势能和价值,时间越长,价值越大。

这就是为什么工资收入永远实现不了财务自由,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可以解释。就是杠杆原理,一次性买卖是没有用杠杆的,而没有用杠杆的事情,其实撬动不了更大的价值。

有钱人为什么要负债,哪怕自己不缺钱,也要向银行借钱。因为负债就是杠杆,用100块钱做1000块钱的事。

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24小时,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。工资只是时间和精力换钱的单次买卖游戏,当然很快到达收入的天花板。

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有股权思维,要有品牌思维,只有这样,你现在的投入,才会收获未来的价值。时间如水,生生不息。

【你笑他们太low,他们笑你不懂】

情怀的归情怀,市场的归市场,两者真正交锋的时候,情怀多半会败给资本。

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对罗永浩的专访,想到这个前些年爱打嘴炮,与全世界掐架的情怀中年大叔,这两年已经低调淡出了大众的视线。而面对锤子手机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表现,以及市场上的各种负面新闻,能够感觉到他的疲惫。他自己也承认:“因为我完全没有在企业里待过,我的盲区要比别的创业者要多得多。”

很多人说老罗变了,不再牛气,不再体面,情怀碎了一地,好像变low(意译为低端)了。我倒是认为,从讲情怀的人,蜕变到做市场的人,老罗更成熟了,更健全了。至于锤子手机最后是成是败,商业上的事,谁说的准呢。

那些光谈情怀的人,多半是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人。

情怀、梦想、格调、“鸡汤”、知识分享等,这些或高大上或温暖的东西,背后都有商业的思考和布局。

之前因为自己的新书要出版,有时间会去逛逛书城,看看现在的图书市场在卖哪些畅销书。除了有几本我自己喜欢的书确实卖得不错外,放在畅销栏里的书,多半是靠着吸人眼球的标题和“鸡汤”的文字。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目前的主流消费市场,鸡汤文的特点是贴标签,技术性问题简化成努力性问题,这样就省去了论证的辛苦,因为人性是喜欢偷懒的。虽然内心感慨——这智商税交得,唉……

就好像影视剧的古装戏或穿越戏,我们觉得low,怎么可能浪费时间看这种剧,甚至想着这些演员自己在演的时候,会不会觉得很傻。但是,话又说回来,这些剧本来就不是定位给我们看的,而是给广大的会打开电视的大妈看的呀。需求决定生产,逻辑清晰。

再说我们的国民励志女作家咪蒙的文章,什么《有趣,才是一辈子的春药》,什么《永远爱国,永远热泪盈眶》,在网上被撕得不行,和菜头、王五四等公众大号,纷纷发文攻击。大咖与大神一交锋,立刻搅动互联网的春水,荡漾成为那几天的热门事件和朋友圈的刷屏。

熙熙攘攘过后,大众的注意力被消费,谁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?我估计咪蒙公众号的订阅数量又要噌噌往上涨了,头条广告费的价格也会不断刷新。

想想咪蒙作为在媒体界浸淫多年的“老司机”,什么样的话题能产生什么样的波澜和市场的反应,估计都逃不出她的预判。她当然想过这些话题会带来的谩骂,再加上她公众号粉丝的体量,她俨然已经从一个热门话题的参与者,转型成话题的制造者。

口语化的表达,时不时的爆粗口,情绪化的文体,咪蒙自降写作格调,尽量迎合互联网碎片化的行文风格,成功地一次次撩起大众的敏感神经,换来巨大的流量——咪蒙是合格的文化商人。

再想想,为什么很多文笔不输咪蒙的传统作家,无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商业变现,多半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气,离地半尺了,也就离市场半尺了。

许知远,一个对世界和人类未来充满悲观的理想主义者,有一次采访了罗振宇,向他取经商业成功的秘诀,问到关于小我和理想主义的冲突问题,罗胖的回答把许知远直接给弄蒙圈了——不要做理想主义者,做现实主义者,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。

做商业和搞情怀完全是两码事,搞情怀就像谈恋爱,只要自己爽,哪怕没有明天;做商业是过日子,有时要妥协当下的利益,换取更长的未来。

有时候想,也许商业是最好的情怀,市场里有更深刻的文艺。

再说微商,微商的标签是lower(低层次的),但是换个角度看微商模式,很符合互联网商业模式啊。单品爆款、高频消费、三级分销、病毒式推广,客户从消费者变成推广者和经营者,正统的互联网基因好吗!现在高大上的万科,都在试验微商卖房模式了,你再说微商lower,到底谁low了。

我有时候想,我要是哪天混不下去了,也加入他们的阵营好了。讲真的,单纯从商业模式上看,我真挺看好的。

很多人说微信卖的东西都是吹出来的,不靠谱的,这确实是微商一大弊病。很多产品都经不起科学验证,但我觉得这不是最大问题。微商最大的优势,同时也是最大的短板,在于没有行业准入门槛,人人都可以做微商。但是人性决定了我们都希望混比自己高端的圈子,或至少是和自己差不多等级的圈子,而一定不会在一个觉得比自己low的圈子,对吧。但是做微商的大多数人,必须承认,都是相对普通的大众,这就导致许多真精英或自认为精英的人士,不会选择加入。

同样,“知乎”也是一样的逻辑困境。

很多人吐槽“知乎”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知乎了,从一个专业知识分享、牛人辈出的高地,堕落成了爆料的入口和热点的集散场。很多牛人觉得这个圈子变low了,失望,摇头,离开。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,小众的东西,终究难成大气候。从商业角度看,知乎必须要降低门槛,扩大流量,才能获得更大的估值和资本,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。

再说回来,所以这就是好多人虽然知道做微商确实很赚钱,但面子和里子,很多人还是选面子的,尤其当钱不成为唯一的标准的时候。

你可以屏蔽朋友圈里做得比较low的微商,但是,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行业low,这是新时代的商业模式。应该过不了多久,你的认知会被颠覆和刷新。

好的投资人不会简单以情绪判断一件事low不low,而是看底层的商业逻辑够不够合理和是否符合人性的根本需求。

比如现在直播很火,看懂的人,说这是未来的风口,看不懂的人,说这很low。

而我也越来越觉得,这个时代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,不是地域,不是财富,不是审美,而是——对世界的认知。

【致90后:请慢点把我们拍死在沙滩上】

未来是属于90后的。

有一次我去杭州出差,约了一个几百万订阅量的公众大号创始人见面,由于白天行程太满,他说约夜宵吧,我来酒店接你。

晚上我走出酒店,一辆豪车停在酒店大堂——红色法拉利,里面坐着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。

午夜12点,我们吃着夜宵,和他还有他的朋友们一起聊天,听他聊关于很多事情的看法,有洞见、有别于常人的思维。他说,前两年在自媒体爆发期,率先吃上了红利,赚了不少钱。

像我们这种自认为上了年纪、自嘲为大叔的人,碰上这种年轻有为的,冒着被打脸的尴尬,总是忍不住要问一句:你今年多大啊?

“哦,我91年的。”

190后更容易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

有段时间,我挺羡慕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。

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一卷,那时敢于走出体制的少数人,无论是被迫下岗还是主动选择,都分到时代浪潮的一杯羹。从地产界的王石、潘石屹、冯仑到柳传志、李彦宏,我记得从我高中的作文就开始写他们做例子,到现在他们还这么天天霸屏,而且越来越牛。

其实,后来发现,每一次时代的变革,每一场新科技的革命,都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分配、阶层流动。而刚好处在这个时代的人,尤其是年轻人,更有机会。

而这一次互联网革命,把90后冲到舞台中央。

互联网的商业模式,老一辈人不深入研究是不懂的。

举个例子,网上有个视频,说当年年轻的马化腾给评委推荐什么是QQ,什么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交。当时台下评委中的海尔集团的张瑞敏,说不看好这个东西的未来,因为看不懂,没法理解,没有认知,所以不会投资马化腾。

这脸打得。可悲的是,我们就是“张瑞敏”,90后就是“马化腾”。

马化腾说,他很幸运,微信是属于腾讯系的。

说白了,互联网时代的大风,都是呼呼地吹向90后,所以他们更有称为中产阶级的时代条件。

290后的性格,就是互联网性格

互联网商业更多的是人格商业、社交商业和分享商业。

文化资本的更加富足,让他们更懂互联网的商业运作——通过任何一种社交渠道都能挖掘出可变现的方向。

90后会第一时间找到最好玩的工具和应用,使用它、分享它,使其社交化和商业化,从小资审美趣味出发,一步步掌握社会经济的主要话语权。

90后会大胆地表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态度,敢于抛头露面,敢于做不合常理的事和项目。就比如《奇葩说》和《火星情报局》这种大流量的网综节目,折射出整个时代风向的变化。没有对错,只要你敢。

所以我参看很多互联网论坛的时候,前几代人在台上抛出各种认知,什么新物种、什么超级IP,其实就是互联网下的新生态和新商业模式。我们传统认知不懂,没经验,于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那边叫嚣。其实90后会觉得很奇怪,这个世界本来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?

再比如直播和自媒体,很多人甚至都不理解这种现象,甚至觉得公众号是另一个版本的QQ空间,我也是醉了。整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态和路径,我跟他们分析解释完后,他们才貌似有点听懂地若有所思,说好像很厉害的样子。

但是和90后沟通就完全没有障碍,而且还经常给我一些好玩的想法和启发。所以我经常觉得自己是80后的身子、90后的脑子……哈哈,我也太不要脸了。

再比如电竞、网红这些时代产物,哪个不被90后占据半壁江山呢?再过几年,整个江山都会是他们的。

当他们玩透了商业模式,财务中产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个体崛起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