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十六章

作品: 经典小说7 |作者:赵津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8-21 18:27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33txs.com)

简评

承诺死去之人的嘱托,经手巨万的资财、珍宝,即使侵吞没人知道。然而李约答应死者之后毅然分毫不差的将事情办好,这份道义的确值得贪官借鉴,值得常人学习。

§§48.穷不贪财

唐朝时的李勉,家境并不好,父亲卖煎饼,母亲给人洗衣服。他白天帮助父亲看摊,晚上念书学习。李勉为人诚实、忠厚,街坊邻里都夸赞他。

后来,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。在客店里,他认识了读书人王义,两人脾气相投,十分谈得来。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间客房,生活、学习都在一起。

一天,王义着凉,晚上发烧。李勉照顾他,。整整忙了一夜,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。第二天,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,医生说:“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,必须赶快医治……”

王义昏昏沉沉,滴水不沾。李勉既要买药,又要煎药,忙得不可开交,没空看书,可他毫无怨言。会试的时间快到了,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,反而愈来愈重。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:“贤弟,我已经快不行了,我的病拖累了你,耽误了你读书。”

李勉安慰他说:“贤兄,你好好休息,照顾你是应该的。至于会试,今年不行,以后再考也不迟!”

王义听到李勉这样说十分感激,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:“贤弟,我有一事想求你,我的包袱里有一百两银子,如果我不行了,你就用它买副棺材,请人把我埋了,剩下的钱,就送给你用吧。”

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,心里很难过。他噙着眼泪说:“王兄,你放心,我会想办法通知你的家人的。”

第三天,王义死了。李勉买了一副棺材,请了几个脚夫,把王义埋了。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,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、籍贯和死亡的时间。

办完丧事,离会试还有三天。这几天李勉疲惫不堪,他稍微休息了一下,坚持考完了会试。皇榜公布后,李勉榜上有名,当上了县令。

他对王义之事还是记挂在心,始终没有忘记。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,但都没有回音。

转眼十年过去了,李勉已入朝做官。有一天,忽听家人传报,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。原来是王义的弟弟。李勉既高兴,又伤心,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。

王义弟弟说:“恩人,你的信我都收到了,因家乡发大水,几次搬家,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,实在很抱歉……”

李勉把当时王义怎样得病,怎样埋葬,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。最后说:“你哥哥的银子,用去二十两,剩下八十两,我放在棺材里。现在可以交还给你。”

接着,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,叫人挖开坟墓,打开棺材,把那八十两银子,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。王义的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,说:“大哥,听说你当时也很穷,剩下的银子是你应该得到的,为什么没有用掉呢?”

李勉说:“不是我自己的钱财,我是不能使用的,那样心也会不安,我和你哥哥相识,他临终信任我才将后事托付于我,我怎么能趁人之危。”

简评

钱财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本性。李勉在大考之际不顾自己照顾友人,在友人去世后还能不忘旧事,不乱用他的钱财,可见其品行之端正。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,这份清明和廉洁都是要具备的。这样才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他人。

§§49.忠义映千古

唐肃宗至德元年,安禄山攻陷洛阳后,自称大燕皇帝。为了截断安禄山归路,以挫败他西进长安的阴谋,常山太守颜杲卿决定起兵抗敌。但用时八天,防御的准备还没有做完,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、蔡希德却已兵临常山城下。

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告急,可是王承业以为常山城陷对自己有利,于是拥兵不救。颜杲卿面对强敌日夜奋战,最后终于因为粮尽箭竭,常山陷落敌手。史思明进城后,放纵士兵屠杀了一万多人,并把颜杲卿等人押往洛阳。到了洛阳,安禄山对颜杲卿说:“你本是范阳的小小户曹,我奏荐你升为判官,没几年又升为太守,我亏欠你什么使你背叛我呢?”颜杲卿怒目而视,大声骂道:“你本来只是营州的牧羊羯奴,皇上擢升你为三道节度使(唐时全国行政区分为十道),恩宠无比,朝廷又是亏欠你什么而使你反叛?我今世为唐臣,俸禄、地位都是朝廷给予的,即使曾被你奏荐过,难道就跟着你造反吗?如今我为国讨贼,恨不能杀了你,怎能说是背叛呢?你为何不赶快杀了我!”安禄山大怒,下令把颜杲卿等人绑在中桥的柱子上施以酷刑。颜杲卿等人至死还大骂不止。

简评

鱼和熊掌通常难以兼得,忠孝也不容易两全,能得其一便已足矣。颜杲卿用生命阐释了忠的含义,古往今来,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热血壮士值得我们追思。他们将永远被人民记住,一如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中对颜杲卿的评价:

常山义旗奋,范阳哽喉咽。

明雏一狼狈,六飞入西川。

哥舒降且拜,公舌膏戈铤。

人世谁无死,公死千万年。

§§50.留字还珠

林积是宋朝时一位读书人。有一次,他到京城去求学,路过蔡州,天色已晚,便住在客店里。躺在床上,他觉得有硬物垫在床铺下,起床揭开席子一看,发现一个布袋子,把袋子打开,他一下惊呆了,原来里面有几百粒闪闪发光的珍珠。

由于他急于赶路,便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:“×月×日,剑浦林积曾住此处。”写好字后,他又把自己在京城的地址向店主一一做了说明。

不久,那个丢失珍珠的人赶回客店,看到墙上林积的题字,店主人又告诉他林积留下的地址,才知道有人捡到他丢失的珍珠并好心招领。于是,急忙赶往京城。

那人到了京城,按林积留下的地址果然找到了林积。林积对他说:“珍珠都在,你到官府里递个文书,说明丢失珍珠的数量,我把珠子全都还你。”

那人按林积的话办了。林积来到官府,当着府尹的面,把珍珠全部还给了那人。府尹建议两人平分,丢珍珠的人也很同意。林积坚决不肯接受,说:“我若是想要它,这些珍珠从拣到那天起,就全部归我了。”林积说什么也不要,丢珠子的人万分感谢。林积还珠的故事传开了,人们都赞扬林积的好品德。

简评

在古代交通通信都非常不便,能在捡到珍珠之后留下地址寻找失主真是难能可贵。试问交通通信都发达的今天有几人会像林积那样做。道义有时候不是仗义疏财,不是铁肩担当,恰恰就是能经得住利益的考验,能在钱财面前保持高尚的品性。

§§51.舍子救侄

张范是三国时代的名士,性情恬静,淡泊名利,有很高的品德。

有一次,张范的儿子张陵和侄子张戬一起被强人劫走了。张范去找强人,请求归还两个孩子,在各种方法用了之后,强人只把张陵还给了张范。张范对他们说:“你们能把儿子还给我,我十分感谢。,可我觉得张戬年纪小更可怜,你们还是把更小的孩子还给我吧,让张陵代张戬去死吧!”出人意料的事,这伙人认为张范很讲义气,就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。

简评

战乱的年代,相必强人也是被逼无奈做出这样的事情,当了强盗。但是强盗也讲究义气。张范的行为正是强人们推崇的。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气节,才让强人归还了两个孩子。看来道义在哪里都能受用,哪怕是所谓的强人。

§§52.阴铿与斟酒人

阴铿在南朝梁时任湘东王法曹行参军。一次阴铿曾与宾客宴饮,看见斟酒的在旁边,便回送一部分酒肉给他。这种举动在当时的社会里,被认为是一种不体面的事,于是很多在座的宾客都嘲笑他。阴铿很严肃地说:“我们整日饮酒取乐,而为我们持爵斟酒的人,只能看着,却不知酒的味道,这不通人情啊。”

后来侯景叛乱时,阴铿被叛军擒获,亏得有搭救,把他放跑了。原来救他的人就是那个持爵斟酒的人。

简评

阴铿赠酒肉的的行为虽然算不上什么道义,但是能够同情体恤下人,而不顾同僚们的嘲笑,这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。后来得救也正是因为当初的一点善举。可见,心存哪怕一分善念,都有可能救活自身性命。善小不可忽视,恶小不可为之。

§§53.李沆不奏密报

宋真宗时的宰相李沆是个深得真宗信任的大臣。

李沆常常有机会单独和皇帝讨论国家大事,但是李沆从没有背地里说其他官员的坏话。或者秘密奏报过其他人的隐私。他在皇帝面前怎么说,在朝廷上照样也怎么说。

有一回,李沆和另一位大臣发生了意见分歧,起因是对一位官员的处罚问题。这个官员在宋朝与西夏国的战争中,未能将粮草及时运到军中,按军令该斩。李沆听说后,对事情做了一番调查,认为应该免这人的死罪。他在朝廷上据理力争,指出此人失职的并不是故意延误发粮时间,而是遭人嫁祸。不该判死罪,何况此人很有才干,而且一向勤勉谨慎,功大于过。

另一位大臣却认为:无论责任大小,都应该斩首,这样才能严明法纪,警戒他人。李沆和这位大臣各抒己见,争得面红耳赤,谁也没能说服谁,只好把此事送交刑部再去研究。

同李沆争论的这位大臣平时对李沆不满。经过这次争论之后,他怀恨在心,认为李沆是故意和自己作对。为了报复,他派人四处散布说:李沆和犯罪的官员有私人交情,因此徇私枉法,包庇坏人。他还暗地里向宋真宗告了一状,说李沆不仅目无朝廷法纪,而且一向独断专行。

李沆却正忙于其他公务,早把争论的不愉快忘记了。因此,尽管朝中议论纷纷,他却根本不知道。后来,有人提醒他防备暗算。他听后笑了笑说:“我诚实办事,诚实对人。既然问心无愧,怕什么暗算!”

宋真宗对李沆的人品比较了解并且信任。听了那位大臣的密报之后,他半信半疑,很想听听李沆的意见。下朝之后,他吩咐太监把李沆叫到偏殿。

等李沆来到以后,宋真宗先同他谈起近来边防上的战事,又说起南方遭水灾等紧要的问题。说着说着,宋真宗话锋一转,突然问起对那个官员的处罚来。李沆没有准备,愣了一下,说道:“此事臣已经有详细的奏报送上来。陛下还没有看过吗?”

真宗不动声色地说:“朕只是想亲自听听你的陈述。”

李沆就把自己的意见一一讲述,然后又强调了这人的才干,说眼下正是国家用人之际,应该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。

李沆陈述完,见宋真宗似乎还想听下去,便问道:“陛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?”

这一问倒把宋真宗问得愣了一下,他说:“你的意见都讲完了吗?是否还有什么不便说的,尽管说吧。”

李沆答道:“臣的想法都说了,此事就请陛下裁断吧。”

宋真宗沉吟了一下,说道:“你看上次和你争论的那位大臣人怎么样?”真宗指的就是那个告李沆状的大臣。

李沆认真地答道:“此公有宰相之才,只是气量狭窄。但还算是一位称职的大臣。”

宋真宗忽然又问了一句:“其他大臣都曾向朕密奏过事情,你为何从没有过密奏呢?”

李沆转身跪下答道:“臣以为,我辈身为朝廷大臣,所做的都是朝廷上的公事。既然是公事,为何不能公开在朝堂上讲,而要密奏呢?凡是需要密奏的事情,我看除了为国家除掉谋反的奸臣之外,大都有不可告人的动机。臣一向反对这样的行为,怎么敢学着去做呢?”

李沆走后,宋真宗站在那里沉思了一会儿。他想:“像李沆这样一个光明正大、诚实正派的人,是决不会徇私枉法的。看来,我对那些打秘密报告的人倒是要警惕一下呢。”

从此,宋真宗更加信任和依靠李沆了。

简评

打小报告,背地里说坏话,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。人前人都都能光明磊落,诚实正派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。越是背地里搞小动作,越是得不到安宁。逞一时之快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,如果背地里的行为不端正,表里不一,身边的人会渐渐和你保持距离,渐渐疏远。渐渐没有人会信任你,何必将自己推到这样一个死胡同呢。不如坦坦荡荡做人,明明白白做事。

§§54.宁充军不说谎

周纯(约1080—1129)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。因不畏权贵,招致充军。

一次,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,约他前来作画。因周纯当过和尚,尹盛章说:“大师善于丹青,我慕名已久,今把大师请来,请为我作幅画吧。”周纯见人办席招待,便说:“承蒙大人厚爱,怎敢不从命?请出个题吧。”

尹盛章沉吟一会儿,说:“我有两句诗: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咏的是梅,就请用这两句的意境,画幅梅花图吧。”

周纯一愣,心想这两句是王安石的诗,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呢?于是他便气呼呼地说:“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。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?你要我作画,就请你自己写首吧。”尹盛章脸都气青了。

事后,好心的朋友劝周纯说:“他是大官有权有势,他说是他写的就算他的吧,没必要和他认真,你给他画了就算了。不然,你可吃不消呀!”周纯感谢朋友的关心,说:“事实总是事实,怎么能歪曲呢?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,我宁可充军,也不违心地说瞎话!”

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。后来,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,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。周纯坦然处之,毫不后悔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经典小说7 (33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